偌大一座柯山被挖去了大半,奇峰罗列,怪石嶙峋……作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采石场遗址,柯岩的开采与古城同龄,最早可追溯至越国大夫范蠡建造古越国都时期,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

隋唐年间,祖孙三代石匠历经百年相继精雕而成的天工大佛,藏身于巨型孤岩之中;旁边的“云骨”从平地直插云霄,形体曲折,上宽下窄,犹如一座颠倒过来的宝塔;这里还散落着12处以石为纸的摩崖题刻,记载越地人文风貌……它们就像是穿越时空的“密码”,漫漫历史长河在石头里形成了具象。

柯桥Discovery第二期,春夏之交的5月,带你走进鉴湖景区穿越千年的石头传奇。


“自带房子”遮风避雨的天工大佛

从景区入口进来没多远,踩着步步生莲的甬道,穿过那朵半径9.9米的石莲花,一尊屹立于水池中央的巨型石佛便映入眼帘。它既像从天而降,又如拔地而起,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震撼。


《柯山小志》有载:“石佛高五丈六尺,相传隋开皇间有石工发愿为此,未成而逝,以禅之子,子复禅孙,三世讫功。”这尊弥勒佛开凿于隋代,竣工于初唐,历经三代工匠凿成,高20.8米,被称作“天工大佛”。佛像宽颐广额,法相敦厚慈祥,面部丰满圆润,一千三百多年来始终保持着端庄祥和的体态俯看芸芸众生。佛像四周水池是古代采石遗留的废石,被湮没数百年,1995年夏开掘,使这一独特景观重现于世。

和一般的半圆雕、浮雕石佛不同,天工大佛采用国内罕见的圆雕技法,佛像被包裹在采石遗留的一块巨型孤岩之中,周身都是镂空的,即不光我们看到的三面,佛背与佛龛也不相连。大佛好像自带一座小房子,给人安心宁静之感。有意思的是,佛像的两耳是相通的,甚至可通行人,足以见得它有多大。


在造像的佛龛内,还有一处位置较为隐蔽的摩崖题刻,需搭脚手架或石梯进入石窟内从才能看见。由于所在位置遮风避雨,这处石刻保存得较为完好,字迹清晰可见,这也是柯岩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最早摩崖题刻。内容名为“僧海岳和南题记”,记述了“汉时建石像”,明万历二十四年“沙门性专徒海岳”将石佛“装金相全身”,万历三十二年海岳偕徒道志又“立三大士像,重兴修理殿宇完备”等事迹。


遥想当年,阳光照耀下,全身贴金的大佛在石龛中闪耀道道金光,是怎样一番震慑人心的场景。

一步一景的“天下第一石”

在佛像东边约20米的地方,有另一处平地而起的孤岩,造型奇特,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石”“云骨”,是隋唐以来采石而成的一道奇观。


它从平地直插云霄,高30余米,底围仅4米,上宽下窄,最薄处不足一米,犹如一座倒立的宝塔,远看如一炷袅袅升空的烟霭,袅袅升空,故又名“炉柱晴烟”。清光绪初年镌刻的“云骨”两隶书大字,字比人高,左旁有楷书跋语,其撰文精炼,措辞华丽,简述了柯山自三国吴赤乌年间开始采石的历史。


据说“云骨”石是古代石匠采石的高度度量标尺,俗称“竖标”,为的是保证采石的尺寸。“云骨”看似头重脚轻,弱不禁风的样子,却已在风雨中稳稳地屹立了一千多个春秋。

绕“云骨”走一圈,各个角度看过去的它造型不同,一步一景,变幻多姿。东南角有一座“拜石亭”,据传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观赏云骨后不忍离去,绕行数日,在此亭拜石而“癫狂”。

现代人也有自己的打卡方式。隔着天工大佛周围的水池望去,有小孩冲着“云骨”喊“大鸡腿”“冰淇淋”,还有游客一通凹造型摆角度,利用错位把这“鸡腿”拿在手里,拍出趣味十足的打卡照。

令人惊奇的是,在“云骨”顶端这方寸之地还盘踞着两棵树,一棵是虬枝横斜的千年古柏,另一棵年轻些的则是苦楝树,绍兴人称之为楝树,前不久刚刚开出一簇簇淡紫色的小花。这棵“苦恋”着“云骨”的楝树也让奇石多了一分生机与灵气。楝花可谓是古城的“春日顶流”之一,楝树开花,预示着春天就快要结束了。

另外,“云骨”附近有一处常被游客忽略的采石遗址,推荐大家顺道去看看。五个采石坑是历经2500年的露天采石活化石,在那些沟槽洞眼之间,抽象模糊的历史瞬间变得真实可感。



采石坑遗址

把历史刻进岩壁的摩崖题刻

大佛身后,采石遗留的山体上,保留了好几处摩崖题刻,多为明清时期雕凿。因状似春蚕伏地而得名的蚕花洞,洞口岩壁上有“蚕花洞”三字楷书,下为“化鹤飞来”四字,行草书。两者合为一幅,刻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相传古有神鹤来拯救遇难的采石工,因此把洞里这一甘甜清冽的潭水命名为“拜鹤潭”。

文昌阁北侧的峭壁上,石刻如同一面旗帜徐徐展开,这也是绍兴发现的单幅面积最大的摩崖题刻。右边最显眼的便是“柯岩”二字,竖列,篆书,单个字就有2.2米长,1.08米宽。左旁跋名为楷书,共九竖行,满行十二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题刻。


再往左是一句佛语:南无阿弥陀佛,约1.15米大。现在这个季节,青绿的爬山虎遮蔽了部分文字,看不太清楚,在其下边刻着的其实是当年古城里的10寺10僧之名。如果你能找到一个“融”字,或许可以猜到,那便是柯桥古镇里的融光寺。“南无阿弥陀佛”之上还有“文光射斗”四个大字,与它下方的文昌阁交相辉映。在文昌阁后,一小佛龛眉额还刻有“紫府洞天”四字楷书。


绕过峭壁,就是七星岩,内岩壁上刻着隶书“古七星岩”。这里也能近距离感受到古代采石的遗迹,规则的人工孔洞和凝灰岩天然的呼吸气孔形成对比,这鬼斧神工造就的清幽胜地,让古人也不禁留下墨宝“幽胜留名”。




七星岩采石

千百年以来,古老的柯山在漫长的开采史中转化成一块块石头,融进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之中。能工巧匠雕琢出的精美造像,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题刻,成为了穿越历史的见证者。温暖的风从鉴湖吹来,拂过山崖石壁,朋友们不妨去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这属于石头的传奇故事吧。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方玉倩

编辑 潘俐

审核 毛迪 林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