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开打后,美国一边屡次散布不实信息,声称中美代表正在接触谈判,试图以此混淆国际社会视线。

为了让各方更好地理解中方立场,中方日前以中英双语,发布了一条题为《不跪》的视频,向世界表态中方绝不会在这场关税战中妥协让步,并劝告国际社会,一味向霸权者低头,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重的危机。

眼看中方态度如此坚定,还在苦等中方电话的特朗普也撑不住了。日前,其就再一次对中方提出条件,并主动后退了一步。



(美总统特朗普)

在庆祝其执政百日的集会上,特朗普表示,美方希望能和中方达成贸易协议,相信中方也是同样的想法,但是美方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求这份协议必须实现“公平公正”,别让美国像在拜登执政期间那样,让美国一年亏损一万亿美元。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有两点陷阱。

首先就是其宣称的“年亏损一万亿美元”的说法,严重违背了基本的经济事实,且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和数据谬误。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和美国联邦数据,去年一年中美货物贸易顺是3610亿美元,即便加上服务贸易,美国对华总逆差也仅仅是2630亿美元。也就是说,特朗普给的一万亿美元,是实际逆差的3.8倍,所谓的误差范围,也远超合理范围。

更关键的是,贸易逆差本身并不能算作“损失”,美国消费者通过购买中国商品获得了质优价廉的产品,美国企业通过在华投资获取了高额利润,但这些经济收益从未被特朗普纳入计算框架。

并且从历史数据来看,即便在特朗普任内对华加征高额关税的2018年,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仍达4200亿美元,远高于拜登执政期间的水平。这充分说明贸易逆差是两国经济结构差异的自然结果,与政策选择无直接因果关系。

无论是第一个任期还是第二个任期,特朗普都将贸易逆差,和所谓的“国家财富流失”画上了等号,但这是对经济学常识的严重误读。

事实上贸易逆差能反映出来的,只是美国居民和企业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背后更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和美国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而若是美方强行切断对华贸易,美国企业将面临成本飙升和市场份额流失的双重打击,这一结果恰恰与特朗普宣称的“美国更强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方坚称《不跪》)

更何况,美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长期对华保持顺差。2023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265.7亿美元,教育、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收益,也从未被特朗普纳入所谓“损失”的计算当中。此外,现阶段已经有超过7万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今年更是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有意扩大投资,而这些企业的在华利润和技术合作,同样没被计入所谓的“损失”当中。

由此可见,特朗普的所谓“万亿美元损失论”,就是典型的政治话术,其本质是通过制造恐慌情绪推动单边主义政策。这种罔顾事实的言论,不仅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更与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背道而驰。

其次,第二个陷阱,就是美方口中追的“公平”,对于中方来说未必是真正的公平。

就拿他的“对等关税”来说,要求各国对美关税税率必须与美国对其关税完全一致,这种无视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做法,实质是用国内法替代国际法,将WTO框架下的多边协商机制彻底架空。这种“美国定规矩、他国必须服从”的逻辑,与中方主张的“平等对话、规则共商”形成了根本对立,而这一点本身就是对公平的践踏。

此外,中美第一轮贸易战的经验告诉我们,美方设计的“公平协议”,往往包含严苛的执行条款,如要求中方定期汇报履约情况,但对自身义务却语焉不详。2018年时,中方曾承诺两年内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但美方却没有明确开放农业生物技术、金融服务等关键领域市场。这种“中国履约、美国免责”的机制,导致协议执行效果大打折扣,而美国最终还将责任归咎于中方。

更恶劣的是,美方频繁以“不履约”为由威胁加征关税,将协议变成了一份“随时可撕毁的空头支票”,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也彻底破坏了协议的严肃性和中美信任基础。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公平协议”,就是典型“美国优先”思维的产物,核心是通过单边施压迫使中国接受不平等条款。



(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谈判协议)

而对于中方来说,我们当下的底气,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堆砌,更是战略智慧的体现,通过市场多元化对冲风险、以资源掌控反制霸权、借科技突破重塑规则、用国际合作孤立单边主义。

正如外交部《不跪》视频所示,中国从历史屈辱到今日强硬立场的转变,背后是硬核技术和开放合作的双重支撑。美国的关税施压,反而暴露其制造业空心化与政策短视,而中国以“双循环”战略和全球治理新方案,正在重构未来经济秩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