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安车桥镇这片“宰相故里、一门四太师、四世封国公(夏竦家族);义门世家、十五世同居(陈氏);兄弟同榜三进士(南宋车桥吴元、吴宏、吴愈);父子同朝两翰林(清朝李道生、李鸿逵);万家岭大捷之白水街麒麟峰战役(战斗地系夏竦故里)”的土地上,义门陈氏以“百犬同槽”的义风名震天下,而与之毗邻的白水夏氏,堪称北宋“出将入相”的官宦典范,其家族“显亲三世”贵显累朝:曾祖夏昱封晋国公、祖父夏奂封齐国公、父亲夏承皓封魏国公,三代均获赠太师;夏竦本人薨后追赠太师,形成“一门四太师,四世封国公”(晋国公、齐国公、魏国公、郑国公)的忠孝传奇彪炳青史。今天,当我们聚首义门陈氏的盛会,不妨将目光投向车桥镇(原白水街乡)的麒麟峰下——那里有一个与义门陈氏同根同源的家族,用千年时光诠释着“忠孝为骨,诗书为魂”的家风真谛。


  一、从义门到白水:德安土地上的家风双璧

德安之所以被誉为“家风之乡”,正因这里同时孕育了义门陈氏的“义”与夏竦家族的“忠”——前者以“百犬同槽”的义风聚族十五代,后者以“一门四太师”的忠烈彪炳青史,共同构成中华文明中“义忠并峙”的家族伦理双璧。

义门陈氏以《家法》三十三条构建集体主义制度典范,创造了“击鼓传餐、百犬同槽”的同居奇迹;白水夏氏以《家规》十则践行士大夫精神,演绎了“父死王事、子拒敌使”的忠孝传奇。前者以“义”凝聚宗族,后者以“忠”报效家国,一柔一刚,如德安山水般刚柔相济。

这种“义忠互契”不仅体现于精神层面,更渗透于家族联姻与仕宦网络。义门陈氏后裔陈延赏,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登进士第,其母出自白水乡夏氏,为夏竦族亲。《武邑太君夏夫人墓志铭》载,夏氏“世居德安,阀阅清华,代有闻人”,两族累世联姻,以“忠孝传家”为共契,以“诗书互契”为纽带。

另一例则见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陈度,历任洪州靖安县令。据《陈公度墓志铭》载,其晚年“值夏文庄公竦参政知洪州事,念故旧之谊,悯其抱病,乃表请致仕”。考夏竦年谱,其于天圣年间(1023-1025年)出守洪州时,因“累世姻亲之契”及“地方仕宦之交”,援引陈度致仕授宫观官。此既见宋代士大夫“敦亲睦旧”的政治伦理,亦证两族在地方治理中“世谊相承”的深度联结。

今天的我们,站在义门祖祠回望千年轨迹,叩问的不仅是家族兴衰,更是中华文明如何在“义”的包容与“忠”的担当中共生共长——前者如根系深植乡土,后者如枝干挺向苍穹,共同构成德安“家风圣地”的精神维度。
  二、夏氏家规:士大夫精神的微观标本
  在夏氏宗祠的《夏氏宗谱》里,十条家规如十枚银针,扎准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穴位:
  1.忠的哲学:
  不是帝王时代的愚忠,而是“士农工贾,急公奉上”的全民责任。夏竦之父夏承皓战死抗辽时,留下的不是遗言,而是“忠勇报国”的家风遗嘱;夏竦拒使契丹时,写下的不是公文,而是“义不戴天”的精神宣言。
  这种忠,在当代转化为航天工程师在文昌发射场的彻夜坚守,转化为驻村书记“公尔忘私”的扶贫之路,正如义门陈氏的“义”化为今日乡村治理的共享精神。
  2.孝的温度:
  家训首重“尽孝养”,但夏氏的孝不止于赡养。夏竦丁母忧时,“哀毁骨立,水浆不入口者三日”,是情感的极致表达;今天的夏氏后人,正在让古老孝道在数字时代重生。
  这与义门陈氏“击鼓传餐,赡养老者”的传统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中国人“孝悌为本”的伦理根基。
  3.诗书的力量:
  “男子耕读为本,妇女纺绩为先”,夏氏将耕读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夏竦在军中手不释卷,亲校《古文四声韵》;其族侄孙夏倪名列江西诗派,以“堂堂文庄公,事业何峥嵘”的诗句传承文脉。
  这让我想起义门陈氏的东佳书堂,同样以“耕读传家”培育出无数英才,两大族群,殊途同归。


  三、夏竦:忠孝两全的千年典范
  夏竦的一生,是对“忠孝”二字的完美诠释。让我们通过三个历史镜头,走进这位“出将入相”的德安先贤:
  镜头一:抗辽遗孤的泣血上表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南侵,夏承皓率部夜袭敌营,不幸被流箭射中,壮烈殉国。二十年后,朝廷要求丁母忧的夏竦出使契丹,他在《辞契丹使表》中写道:“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
  这封奏章传到契丹,辽圣宗感叹:“南朝有直臣如此,不可轻犯。”
  对比义门陈氏“百犬同槽”的柔性治理,夏竦的刚性风骨,恰如德安山水的刚柔并济。
  镜头二:书生将军的边疆传奇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叛乱。夏竦以奉宁军节度使身份奉命平乱,宝元三年(1040年)改任忠武军节度使镇守陕西,提出“稳守实边”策略。
  筑堡寨:在边疆修建堡垒,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如同义门陈氏的家族壁垒,守护家国安宁;
  训锐卒:首创“骑兵+弩手”协同战术,治军之余,亲撰《陈边事十策》,将诗书智慧融入军事实践。
  他的幕府里,既有《兵法》,也有《文庄集》稿本,真正实现了“文武兼修”的士人理想。


  镜头三:文化巨擘的传世之作
  祥符年间,宫廷彝器上的科斗文无人能识,夏竦闭关数月,以指画肤,最终著成《古文四声韵》。他的骈文被欧阳修誉为“精绝千古”,他参与主编的《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成为后世帝王的治国教科书。
  这种对文化的坚守,正如义门陈氏编纂《义门家法》,都是对文明传承的终极担当。
  镜头四:缙绅相继,德泽流芳的家族传承
  夏竦家族的传奇,不止于“一门四太师,四世封国公”的旷世殊荣,更在于精神基因的代际传承——
  忠孝节义的战场遗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夏竦长子夏安期以泾原经略使进呈《弓箭手阵图》。其设计“精兵简阵,协同攻防”,包含兵种协同、地理适应等创新,被收入《武经总要》。夏安期出身德安“忠孝传家”将门世家,继承家族“忠勇报国”遗训,在阵图中强调“矢忠尽节”,并融入诗书智慧,体现士大夫“文武兼修”风范,延续了家族忠烈传统。南宋夏珙任岳飞部粮草官,于郾城大捷中调度物资“未尝乏绝”。当秦桧诬陷岳飞时,他冒死进言:“粮草有误,唯我是问!”以职任之责护持忠良。清代德安夏炽南,道光乙巳年(1845年)恩科武进士,钦点御前蓝翎侍卫加三级,诰封武德佐骑尉,其“矢忠尽节”的风骨,成为家族战场担当的历史注脚。
  诗礼传家的文脉绵延【德安县夏竦家族外迁后裔】:宋代江西诗派诗人夏倪,在靖康之乱中以“堂堂文庄公,事业何峥嵘”追慕先祖。明代丰城夏希纯家族祖孙“一门三进士”;清代孝感夏力恕主纂(雍正)《湖广通志》,其家族兄弟父子祖孙一门五进士;清代武宁夏曰瑚(凤冈)编修(乾隆)《武宁县志》,其家族承“四世同居”义门遗风,子孙三代均参与编纂《武宁县志》,皆显诗书继世、文脉赓续之辉。
  近现代的精神坐标:从晚清到近现代,夏氏族人在时代变革中续写担当:
  ①政治与革命:黄冈(今武汉新洲区)夏葆彝、夏寿康父子为晚清父子进士,夏寿康后投身辛亥革命,历任湖北军政府民政长、民国湖北省长;黄冈(今武汉新洲区)夏声将军,早期在九江参与李烈钧辛亥革命湖口起义,淞沪战役八十七师(七十一军)参谋长,最后荣膺中将部属参谋;到麻城的湖北省主席夏斗寅(中将军衔),近代夏氏族人投身家国变革。
  ②学术与战略:九江夏振坤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原院长)首倡中部崛起、昌九工业走廊等发展战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文学研究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夏汉宁研究员,武宁夏明耀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武宁博士联合会会长)等深耕学术;
  ③国防与建设:德安夏修全少将、武汉夏洪青少将等投身国防,延续“文武兼修”脉络;
  这个家族以千年跨度印证:真正的名门望族,是精神根系的深植——从宋代战场的粮草担当,到明清诗礼的科举荣光,再到近现代的家国求索,“德泽流芳”的精神始终如薪火相传,让其在历史长河中挺立于“精神贵族”之林。

  四、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从家族到文明
  夏竦家族与义门陈氏,一个是士大夫家族的典范,一个是平民家族的奇迹,却共同书写了德安的精神史诗:
  在义理层面:义门的“义”是“和而不同”的集体智慧,夏氏的“忠”是“宁折不弯”的个体品格,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阴阳两极。
  在实践层面:义门通过《家法》实现家族自治,夏氏通过《家规》塑造士人风骨,前者是“基层治理”的先驱,后者是“家国情怀”的标杆。
  在当代价值层面:义门的“均等分配”理念启发了共享经济,夏氏的“忠於职守”精神融入了职业伦理,两者共同滋养着德安的现代文明。


  结语:让德安家风成为中国的精神名片
  站在义门陈氏的“德星堂”前,远眺夏竦家族的“麒麟峰”,我忽然明白:德安之所以成为“家风圣地”,正是因为这里既有义门陈氏“天下第一家”的包容气象,又有夏竦家族“忠孝传千古”的硬核担当。
  当义门的“义”遇见夏氏的“忠”,当集体的“和”遇见个体的“刚”,中华文明的基因便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最完美的重组。
  今天,我们纪念义门陈氏,也要致敬夏竦家族,更要将他们的精神熔铸为新时代的家风坐标——让“义”成为社会治理的润滑剂,让“忠”成为职业精神的压舱石,让“耕读传家”的薪火,继续照亮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德安的山水孕育了双璧同辉的家族传奇,而我们的使命,便是让这些传奇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愿义门之风与夏氏之魂,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国,共同书写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九江夏竦文化研究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