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主人公都是985毕业生,一位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年,他是家乡的骄傲;等他毕业回到县城月薪5千时,他成了亲戚朋友茶余饭后的"反面教材"。

另一位,她当了骗过所有人的骗子,却收获了满大街的艳羡目光,在家乡成了尽人皆知的成功典型。

都是高材生,为何命运如此不同?他们的人生轨迹背后,折射出了当下中国年轻群体怎样的生存困境?

让我们先走进小A的故事。

2019年夏天,小A拖着行李箱从上海某985高校毕业,回家乡皖北小城。

骑着电动车的父亲来车站接他,车头的LED灯在暮色里晃出细碎的光斑。父亲的背影比记忆中佝偻了许多,原来是前段时间突发脑溢血,现在尚未完全康复。

回到家里,聊起家常,小A才知道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的积蓄已经耗尽。

小A听罢,原本计划到北京找工作的念头就此打住。

随后,他进了县里中学当了一名老师,月薪5000元。

上周,初中的班长组织同学聚会。当年没考上高中的阿浩已经是装修公司老板,开着新买的奔驰;总在课堂上睡觉的莉莉,在娘家资助下盘了两家化妆品店。

轮到小A介绍近况时,火锅的热气模糊了他的镜片:"我在县中学当老师,月薪5000..."


散场后莉莉拉着他自拍,美颜相机里她的钻石手链闪得刺眼:"你当年可是我们班考得最好的,怎么反而回来啦?"

手机屏幕映出小A洗得发白的帆布包,他突然想起大四那年在陆家嘴实习,看着写字楼玻璃幕墙里自己挺括的白衬衫,曾以为那就是未来的模样。

如今……

接下来我们走近小B。

小B也是985毕业生,大学期间一心想考研,这时却因为家里为给哥哥结婚造成了经济窘迫。

小B为了挣钱,就一边准备考研一边打工。

虽然小B打工之外的时间基本都用来学习,在公车上看书看到心悸,半夜在走廊背书到凌晨2点,只睡4个钟头就起床背单词。

但毕竟人的经历是有限的,这种半工半读的状态和很多全心投入来备考的来对垒,结果可想而知——小B考研没有成功!

面对家乡亲友的期待,她无法接受失败,怎么办?

一筹莫展之后迎来了柳暗花明——小B头脑里冒出一个“妙招”。

接下来,她用颤抖的手将这个“妙招”“成功”落地。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做PS,"小B回忆道,"在被窝里对着教程学了两个晚上:去除水印,修饰印章,模仿校长的笔迹,编造寄语——我的手颤抖得厉害。"

原来她伪造了一个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而且还是超牛学校——浙江大学的。

为了圆谎,她还编造了一个虚拟的"导师":学术泰斗,再过几年就要退休,她通过努力和上进获得了他的认可。

回家后,小B又重新成为家里的焦点。

瞅见"通知书"后,妈妈一晚上接通了十几个亲戚朋友的电话,嘴角止不住地上扬,谦逊又自豪;爸爸闷声喝茶,眼睛里也有小小的、骄傲的闪光。

第二天,整条街都知道小B考上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真厉害!真风光!


顶着名校研究生的光环,小B在当地一所私立高中找了份工作,并对校方谎称自己是"延迟入学"。

"最讽刺的是,我在学校反而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学生们都以我为榜样,说要像我一样考上名校。"小B说,"表面光鲜,内心却是无尽的恐惧和自责。"

“我想回上海再努力一年,真正实现自己的谎言,可是——我没有钱!”

于是小B继续活在她亲手编织的谎言中……

而小A在县中教了三年书后,被提拔为年级组长。

他开始带领一个小团队,策划了县里第一个学生创新实验室。

有一天,一个高三学生给他写了一封信:"老师,是您让我相信,即使在小县城,也可以有大梦想。"

那一刻,小A忽然明白,价值不在于地点,而在于你为这个地方带来了什么。

去年,北京一所重点中学邀请他去当特聘教师,开出了三倍的薪水。小A考虑了很久,最终婉拒了。

不是因为害怕大城市的竞争,而是发现自己在这个小县城,正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小B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她一边享受着种种美好,一边内心充满了煎熬和愤恨。她恨自己,恨家人,恨世界,为什么当初要伪造学历?


最终,小B决定去杭州"读研",实际上是找了一份普通的文员工作。她报了研究生辅导班,认真复习了一年,最终真的考上了研究生。

"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小B说,"不是因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研究生,而是因为我终于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了。"

小A小B的故事讲完了,这两个故事背后,你是不是觉得折射出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三个现实:

第一,社会评价体系太单一了。

为什么小A回县城会被视为"失败"?为什么小B要编造谎言维持"成功"形象?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地点(一线城市优于县城)、收入(越高越好)、职位(体制内优于民企)——这些简单粗暴的标准,忽视了个人价值实现的多样性。

第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人才单向流动: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大城市。

选择回到县城的高材生,往往被视为"逆流而动",甚至被质疑"是不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

第三,年轻人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压力。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些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就业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当一个年轻人从小被寄予厚望,考上名校后更是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一旦遭遇挫折,就可能因为无法承受失败而走向极端。

最后,我想说,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小A选择了接受平凡,在小地方创造价值;小B经历了谎言的痛苦,最终选择了直面过去,重新出发。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不再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而是为了内心的声音而行。

这大概就是成长的意义吧——不是外在光环的获取,而是内心自由的实现。

最后想请问下各位:是回故乡还是留远方?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你觉得大学生毕业后哪种选择更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