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闹市区的“天屎之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原来,每到春夏时节,在法桐树上筑巢繁殖的夜鹭给市民和商户带来了天降鸟屎的无尽烦恼,郑州的纬一路也被称为“天屎之路”。为了让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有人认为应该迁走这些鸟窝,因为生活受到了干扰;有认为应该保留,因为它们也是城市生态的合法公民。因此,围绕夜鹭是“迁”还是“留”的争论就此展开。难道,人与动物的矛盾真就不可调和?
(图源:pixabay)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类活动侵占了许多野生动物的领地,这才导致了人与动物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因此而出现的与郑州有类似问题的城市还有很多,如南京的野猪围城,上海的貉群泛滥……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人与野生动物的深层矛盾,并处于如何应对的抉择之中。
人们普遍认为,野生动物就应该生存在远离人类的自然环境中,可是人类活动正在改变这种情况,当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极致压缩,它们亦只能为了生存,无奈地接受与人类共存的现实。有研究表明,一些野生动物在适应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着一些进化,而这些进化也将有助于野生动物的生存。如果从根源上说,这些野生动物也算是背井离乡吧!
城市是人类的城市,同样也是这些野生动物的城市,在这里人与动物是生命共同体。当然,我们必须正视郑州市民因天降鸟粪而遭遇的困扰,同时也需考虑到夜鹭生存的现实需要。可以探索出一种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减轻鸟粪对市民生活影响的折中方案,比如通过安装防护网,来最大化地降低鸟屎对市民的影响,而不是陷入“迁”与“留”的正反相持之中。
这件事再次给我们的城市规划者提了个醒,在规划城市空间时,我们必须采用更加长远的视角进行考量,注重生态“留白”,坚守底线,确保为野生动物保留足够的生存空间。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同样也是多种野生动物活动的重要空间。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只有通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运用“以自然之道 养万物之生”的生态智慧,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方能真正体现生态文明的时代内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文/Pierre
审/Cherry
排版/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