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打卡经济”也不是长久之策啊。
五一假期刚结束,各大平台的热门城市榜单陆续出炉。
当看到北京、成都、上海稳居前三甲时,很多人却发现“网红顶流”长沙意外掉出头部阵营——这个茶颜悦色与文和友的诞生地,在携程、同程等平台榜单中仅位列第二梯队,在某些统计平台中甚至跌到了第三梯队,与“哪吒2”加持的成都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长沙这是怎么了?
记得在2019年的时候长沙还是国内旅游热度排名第三的城市啊,哪怕是在2024年,他的综合实力也排到了第五名。如今被甩到第十名开外了,这跌得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不过这种反差其实早有伏笔。
回看2024年五一数据,长沙617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看似庞大,实则存在“虚火”:91.59%的客源来自省内,其中本市游客占55.31%,过夜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仅1.86天;而省外游客占比超40%的成都,过夜游客平均停留达3.2天。
这些数据都在表明:长沙没有什么深层次的项目能留住游客。
而今年五一长沙预计接待8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的亮眼数据背后,文旅部门不得不直面“流量留不住”的困境——游客集中在免费景点扎堆打卡,人均消费却恐怕要比成都低30%。
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暴露出当下网红城市的发展悖论。
或许大家已经开始厌倦了在茶颜悦色门店排队长达两小时之后的无奈,也开始厌倦了要等三个小时以上的岳麓山索道,现在网上关于长沙的旅游拥挤视频,大部分都是发生在车站、橘子洲、察颜悦色以及太平街之类的网红地方,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太多有深层体验的地方了。而网红城市一般都是以吸引年轻人为主,但是年轻人一般又都是喜欢去免费的网红经典打卡,这种打卡行为虽然能带来一定的人气和曝光度,但绝不是长久之计,相信大部分去过的人都会有这么一种感受——这些地方实在没必要再去第二次了。
这不是贬低,而是网红城市的通病。
当我们翻开五一旅游账单,会发现真正的赢家都在做两件事:
用文化厚度对抗审美疲劳,用服务温度化解体验焦虑。
成都把川剧变脸融入火锅宴,北京在故宫开起非遗市集,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创新,或许比排队三小时买奶茶更能让游客记住一座城市。
长沙的暂时掉队,给所有网红城市敲响警钟:
当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消退,唯有把“打卡地”变成“目的地”,把“网红”做成“长红”,才能在文旅竞赛中走得更远。毕竟,游客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排队照片,而是独一无二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