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下目—隐翅虫总科〈隐翅甲总科〉(上)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隐翅虫下目
隐翅虫总科〈隐翅甲总科〉
隐翅虫总科(学名:Staphylinoidea)又称隐翅甲总科,是多食亚目甲虫之下的一个总科,属于隐翅虫下目的一员。本总科广布世界,多样性高,已命名物种有五万八千种以上。
1.特征
大多数物种为中小型甲虫,有一对缩短的鞘翅(elytra)。鞘翅极短,末端横截,腹末数节外露,触角非膝状,前足非开掘式,腹部常露出3节以上。
2.下属科
樱毛蕈虫科〈缨甲科〉(Ptiliidae)
细牙虫科〈平唇水龟科〉Hydraenidae
长翅埋葬虫科〈觅葬甲科〉(Agyrtidae)
球蕈甲科(Leiodidae)
藓苔虫科〈苔甲科〉(Scydmaenidae)
埋葬甲科〈埋葬虫科〉(Silphidae)
葬甲亚科(Silphinae)
覆葬甲亚科(Nicrophorinae)
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
寄居甲科( Leptinidae)
毛薪甲科(Dasyceridae)
铠甲科(Micropeplidae)
蚁甲科(Pselaphidae)
3.樱毛蕈虫科〈缨甲科〉
樱毛蕈虫科(学名:Ptiliidae)又称缨甲科,鞘翅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0.35-2mm(通常0.5-1mm),卵形或狭长形;背腹比较平扁至极度平扁,体表被下弯毛。触角长,第1和第2节膨大,第3和第8节细窄,第9至第11节形成不紧密的端锤(loose club);有时触角为10节,索节较短,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为9节,并有一不明显的端锤。触角着生点隐藏式,有时生在一个凹窝内。
下颚须粗面状(aciculate),端节比次末节窄很多。前胸背板侧边完整。前足基节相互邻接或狭窄分离,逐渐变化,具隐式基腹边片,基节间的前胸腹板突起,明显扩大,部分遮盖基节;基节窝后方开口宽阔或狭窄,内侧开放或关闭。中足基节相互邻靠或狭窄分离,有时有一个比较扩大的基节间板(intercoxal plate)。鞘翅平截,露出1-3个腹节,缘折不明显。后足基节邻接至适度远离,侧面延伸达鞘翅;在内侧半部有骨板,有时此板能完全盖住后足。条状后胸腹内骨退化或缺失。后翅多退化,通常只有3条翅脉或更少,周边饰长毛。腿节有时膨大,并包容胫节。跗节2-2-2或3-3-3式,基部一节非常小。腹部可见6或7个腹节,节间膜质区无微骨片,基部数节背板膜质。雄器通常缺乏一个独立的基片或侧片。
幼虫线条形(linear),两侧近于平行,骨化极其轻微,无明显的背片和腹片。头盖缝于和臂不明显,无单眼,极个别情况每侧有一个单眼。上颚末端细长,近端部有齿或锯齿列,臼叶狭窄,尖锐或锯齿形,臼齿发达,瘤状,有背腹两列小齿(denticles)。下颚合颚叶末端稍分裂,具外颚叶的修饰(agaleal fring)。下颚须第2节上有指状感觉器。尾须多为1节,但有时缺失。第10腹节有1个可伸缩的囊,囊上有1对臀钩,气门有时退化或缺失。
(2)生物学
本科多发现于湿润的有机物中,如藻叶层、腐木、真菌、粪便和水浸的沙砾中等。许多种类取食孢子,Nanosellini族的种类,微小狭长,栖居于檐状菌(bracket fungi)的孢子管中。Cephaloplectinae亚科是专性蚁客,取食蚁幼虫的分泌物,经常和兵蚁在一起,骑在运动中的工蚁身上(Dybas 1976)。
(3)分类及分布
本科世界约有67个属430种,多数属于Ptiliinae亚科,少数特别特化的亲蚁性种类属于Cephaloplectinae亚科。中国台湾有分布。
(4)新发现
中国动物学会会员、西北师大昆虫动物学专家马正学教授,日前带领科研团队在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昆虫标本的采集活动时,在香山和麻武山样区采集到的土壤样品中,用干漏斗分离获得了中国大陆鞘翅目一新记录科——缨甲科。并发表论文《A new record on Acrotrichis sp. in the Main Land of China》,即《中国大陆鞘翅目一新记录记述》。
据文献记载,中国仅在台湾省有缨甲科分布,在大陆则无文献记录。由于该科昆虫身体微小,多数生活在阴湿、富含腐殖质的表层土壤环境中。因此,研究该类昆虫的分布与种群数量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4.细牙虫科〈平唇水龟科〉
细牙虫科(学名:Hydraenidae)又称平唇水龟科,鞘翅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1.2-3.0mm,长圆至狭长,稍平扁,通常被短下弯毛(short decumbent hairs),头顶有时在复眼之间有两个单眼,额唇基沟明显。触角8或11节,一般总有一个绵毛状端锤,由5节组成,其前边一节杯状;触角端锤也可能只有3节。上颚近端部有一可活动的齿。下颚须延长。前胸背板侧边完整,光滑或小齿状;背板缘折有窝槽容纳触角。前胸腹板短,或在前足基节之前适当延长,在基节之间有完整的突起。前足基节横形,多稍突起,基腹连片隐藏或微露出;基节窝后方宽阔开口至关闭多变,内侧开放或关闭,中足基节接近或适当远离。鞘翅一般覆盖整个腹部,但有时也露出一节背板;翅面刻点通常排列成行,缘折不完整。后足基节接近或远离,向两侧延伸接触鞘翅。后翅基部狭窄,有1臀脉。跗节5-5-5式,基端一节退化或合生在一起,有时跗节4-4-4式,腹部可见6或7个腹节,节间区无微小骨片,基部几个背板膜质。雄器无基片,侧叶狭长,或缺失。
幼虫修长狭窄,极少为短宽,有额唇基沟,头两侧各有5个单眼。上颚有数个端齿,臼叶锯齿形或末端呈齿形;臼齿发达,瘤状。下颚内叶和外叶分离,外颚叶有时有缘毛但常为狭窄须状;下颚须次末节上有指状感觉器(digitiform sensorium)。外咽片发达。前胸背板有时生有一对背呼吸管(dorsal breahing tubes)。胸部背板和腹部第1到第7节背片上有侧突,第10腹节有一可伸展的囊,具一对臀钩(anal hooks)。
(2)生物学
成虫和幼虫都取食藻类。
(3)分类及分布
本科包括约15个属400种,通常分为2个亚科:Limnebiinae和Hydraeninae。其中Hydraenida亚科各大区域都有分布。
Hydraenida亚科常发生在水域或半水域环境中,如沿溪边的水淹沙砾区和草地、部分的沙砾区、浅水下的岩石表面或含盐水池(brackish pools)中。
5.长翅埋葬虫科〈觅葬甲科〉
长翅埋葬虫科(Agyrtidae)又称觅葬甲科,鞘翅目下的一科。
(1)形态
体长4-14mm,长圆或狭长,稍平扁,光亮。额唇基沟明显,触角一般有一个4或5节的端锤,或端锤不明显,也可能丝状,着生点基本露出。前胸背板侧边完整,背腹缝明显。前胸腹板在基节之前很短,在基节之间有一狭窄突起(intercoxal process),前中基节横形,隆起,近于邻接,有一大而裸露的基腹连片。前足基节窝后方开口窄,内侧开放。中足基节相互间分离狭窄。鞘翅盖住整个腹部,刻点排成细线行,共有9或10行;缘折发达完整,或者仅延伸至翅端区4/5处。中足基节朝内有凹陷,相互邻接,自两侧延伸至鞘翅边,后翅有一大而明确的翅轭,4条臀脉,并有简单的凹凸横褶。有时无后翅。腹部可见5块腹板,第2腹节两侧区域在后足基节之下;节间区无微骨片,基部数节背板膜质。雄器具或不具分离的基片,侧叶仅有痕迹,合生或缺失。
幼虫背板和腹板比较硬化,头两侧各有6个单眼。上颚有几个端齿;臼叶狭窄尖锐,与一毛刷相连,臼齿大,瘤状,有背腹两列小齿。具有分离的内颚叶和外颚叶,外颚叶有边毛。唇舌深裂为两叶。气门位于背板后侧角缺缘内。第10腹节延长,圆柱形,有可外翻的膜质叶突,其上有很多小钩。
(2)生物学
大多取食腐烂的动植物碎物,北京虫友在水库边上也有采获。
(3)分类及分布
本科有8属约60余种,多数发生在全北区,而Zeanecrophilus属仅发现于新西兰。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Necrophilus属、Agyrtes属、Pteroloma属、Lyrosoma属多发现在腐烂的动植物碎物中。
6.球蕈甲科
球蕈甲科(学名:Leiodidae)是属于鞘翅目多食亚目的昆虫,共有3800余种。该科昆虫的体形很小,体长约为1至7毫米。
(1)形态
体长1-7mm(通常1.5-4mm)。宽体长1-7mm(通常1.5-4mm)。宽卵形至狭长型,强烈隆凸至稍平扁;体表光滑或被卧毛或直立毛。头后收缩成颈。额唇基沟偶可明确区分。触角通常有不太明显的5节端锤,但第8节既小于第7节,也小于第9节,几个端节的末端面上有内囊开口(internal vesicles open)。下颚须端节多尖锐。前胸背板有完整的侧边。前足基节近乎邻接,基腹连片露出或隐藏,基节窝后方开口宽阔或狭窄,内侧通常封闭。中足基节相互间隔狭窄。鞘翅盖住整个腹部,少数露出1或2个背板,缘折一般比较发达,但多不完整。后胸前侧片有时盖住鞘翅缘折之下。后足基节一般接近。后胸腹板和腹部处在不同的平面。后足基节通常向两侧扩展达鞘翅。跗节4-4-4、3-3-3或异跗式。腹部可见6节腹节,有时为5节,前两节不合生,节间无微骨片,基部数节背板膜质。雄器侧叶有时附连在分离的基片上。卵形至狭长型,强烈隆凸至稍平扁;体表光滑或被卧毛或直立毛。头后收缩成颈。额唇基沟偶可明确区分。触角通常有不太明显的5节端锤,但第8节既小于第7节,也小于第9节,几个端节的末端面上有内囊开口(internal vesicles open)。下颚须端节多尖锐。前胸背板有完整的侧边。前足基节近乎邻接,基腹连片露出或隐藏,基节窝后方开口宽阔或狭窄,内侧通常封闭。中足基节相互间隔狭窄。鞘翅盖住整个腹部,少数露出1或2个背板,缘折一般比较发达,但多不完整。后胸前侧片有时盖住鞘翅缘折之下。后足基节一般接近。后胸腹板和腹部处在不同的平面。后足基节通常向两侧扩展达鞘翅。跗节4-4-4、3-3-3或异跗式。腹部可见6节腹节,有时为5节,前两节不合生,节间无微骨片,基部数节背板膜质。雄器侧叶有时附连在分离的基片上。
幼虫背面轻度至中等骨化,有时可能极度骨化但体形宽短,经常被覆有一定修饰变化的刚毛。一般无单眼,有时每侧有5个、3个、2个或1个单眼,上颚有2或3个端齿,臼叶一般细长、尖锐、极少无臼叶。臼齿发达,瘤状或粗糙状,有时背腹面有瘤或背腹两列小齿;有时臼齿退化。下颚内外叶明显,外颚叶饰缘毛。尾须经常有多环状端节;少数种类无尾须。
(2)生物学
许多球蕈甲科种类,尤其是Cholevinae亚科的种类,是食腐动物,发生在落叶层和岩洞中。Leiodinae亚科取食各种真菌的孢子,包括粘菌Myxomycetes、腹菌Gasteromycetes和子囊菌Ascomycetes;其它类群,像Colon属、Catopocerus属和Leiodes属专门取食地下菌(hypogeous fungi)。高度特化的Glacicavicola属仅发现于北美北部的冰洞中。
(3)分类及分布
包括约250属2000种,一般归入6-8个亚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