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个吉利的数字,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以后,于1923年,在清除日占时期旧名称的同时,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曾以数字排序的方式,命名了青岛第一至第六等六座公园,以及第一到第六等六处海水浴场。

六大公园,主要是以数字排序的公园,并不是按面积和规模来定的。而且这六个公园之前一直没有过我国自己命名的名字,均是德占及后期日占时期起的名字,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公园的主要地方。

今天就说说这几个老公园,如今除了中山公园(第一公园)、老舍公园(第六公园),以及面目全非的上海路劳动广场(第三公园)之外,其他均已消失。

下面让我们随着史料及老照片,一起寻踪回望,历史上青岛的六大公园。

第一公园,百年樱花依旧灿烂


德国人在中山公园种植樱花树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1年在太平山造林,1904年强迁会前村,开始建设植物试验场,广植森林、培养花木,引种国内外各种花草植物,从日本引种部分樱花,并试植成功,这里逐步形成以树木、果园、花木为主的大型公园,称“森林公园”,以树木葱茏、植物繁茂而得名。


日占青岛时期公园樱花绽放

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侵占青岛,将这里改称“旭公园”。继续补种植物,并增植樱花,逐步形成一条樱花大路。青岛人称其为樱花公园。同期,又在林地西南侧建起动物笼舍,养有熊、鹤、鸭等动物。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次年改名为第一公园,增建动物园,并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在公园西部造人工湖,建木曲桥和湖心亭,称“小西湖”。又在公园内修道路,辟花圃,铺草坪,建花坛,并建造小型喷水池。

1929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功绩,将本市的山东路改名为中山路,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它也是六大数字排序公园里最早消失的数字。



这座有着一百余年历史的公园,承载着太多青岛人美好的回忆。作为青岛地标式风景点,她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无数岛城市民难忘的情怀记忆。

神秘的第二公园

1906年,德国炮兵管理部门在小鲍岛山间(现贮水山以南)的谷地建设了一栋大楼、两个仓库、枪支工厂及附属设施,建筑物和铁路工程爆破产生的石材被用于建造山谷储水池和水库。另外,在周边第一年种植刺槐26400株,第二年种植黑松78000株及数万株阔叶树和樱花等多种观赏树木。在山的东北设立了营地,为了士兵休息、娱乐而构筑了一处公园。


1914年公园局部

园内种植多种树木,绿树成荫,有小溪和亭子,配有铁架木质长条座椅,初时是专供德国侵略军操练后的休息场所。 但是在 德占时期,公园没有正式的名称,当地百姓 称为“兵营公园”。


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贮水山修建日本神社,神社东南侧的这处无名公园被命名为“若鹤公园”。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将公园重新排列,这里被命名为第二公园。


贮水山东南侧,就是已消失的第二公园(张建华摄)

1938年1月,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这里再次被日军占据,成为一处露天仓库,公园逐遭废弃。1949年6月2日解放后,这里逐渐变成了一片居民区,它的大体位置是在贮水山后山登州路中段体育场的区域。这是六大数字排序公园里,继第四公园之后,第二座整体消失的公园。


第三公园,她的旧影如此美丽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时,第三公园一带叫大鲍岛东山。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日本侨民激增,这一带区域成为日本新移民聚集区。日本人把这片新建的居民区,称之为“新町”,“町”是日本词语,相当于“街区”之意。在大鲍岛东山依其地势修建了一处公园,供日本侨民观赏游玩,名叫新町公园,也叫新市区公园。


公园初建伊始,园内栽花种树,开挖池塘、建人工湖一处,园内设置湖塘、亭阁、小桥、曲径、回廊、石桌石凳等各色景观,同时种植了大量的花卉树木等。后经不断扩建改造,公园影响力逐渐扩大。


1934年,青岛工务局开始对公园进行大规模改造,增建了运动场、足球场阶梯式看台和水池等。


1950年,为迎接青岛市第一届工代会召开,在第三公园建立了青岛市工人俱乐部。1951年,将原胶澳盐务管理处和其礼堂改为工人剧场,第三公园重修改为工人体育场。这里也成为了当时市北区,尤其是老城区文化、娱乐和大型集会、体育比赛等活动的中心。


如今的第三公园小广场(吴正中摄影)

近些年经多次改造,已被肢解破坏严重的第三公园,本着“自然、生态、主题”的设计理念,在保留剩余场地结构的基础上,以增加植被,修建健身路径与设施、休闲空间、景观廊架等,已变成了新的主题公园,也成为了周围居民休闲健身的“圣地”。

第四公园,数字排序最早消失的公园

1897年德占青岛后,德国人利用青岛的地形特点,在许多空地上营造公园绿地。这些公共绿地中,较大的就有今中山路与肥城路街角的城市公园。


德占时期,中山路、河南路与肥城路交界,规划中的公园。

公园始建于1901年,位于今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之间街心。公园最初的目的,一部分是为了培养幼苗而建,后来随着陆续增建,绿植逐年增加,成为一处城市园林。


日占时期的深山公园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河南路改称为“深山町”,城市公园被命名为“深山公园”,在园内增建儿童游乐场,加设凉亭、秋千等设施,此时,公园的特征已较为明显。


日占时期,中山路与肥城路路口,右侧为深山公园。

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改称为青岛第四公园,园内继续保持了增植的状态。1929年,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功绩,将山东路改名为中山路。为使中山路成为一条新的商业金融街道,1932年,决定将位于中山路的第四公园土地辟为商业开发区域。1934年后,这里很快成为一片庞大的银行建筑群。


新建成不久的银行建筑群

第四公园拆除后,市政府于1933年在太平角一路东南沿海新辟公园,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抵补第四公园,后面积逐渐扩大,这就是如今的太平角公园。而当年繁华中山路上的第四公园则彻底消失。这也是六大数字排序公园最早整体消失的公园。

第五公园,随火车站改造而消失

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青岛火车站前建设小型园林一处,面积992平方,时称站前广场。其后,为纪念日德青岛之战中参战并取得显著战绩的千叶联队,日占当局以这支部队名字命名为“千叶公园”。


日占时期的“千叶公园”

初建时的公园,利用德占时期所规划建造的绿地所扩建而成,公园中心位置设立纪念碑一座。初建时仅有少部分花木,围有石柱栏杆,日本本土景观特征较为明显。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将“千叶公园”改称为第五公园。园内增设翘翘板、滑梯等儿童游乐设施,增加了长条木椅,供市民、乘客及来往游客休憩。


1940年,青岛火车站前的第五公园。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市区各公园普遍遭到破坏。因面积较小,园内无显著标志,又因与日本人关联牵扯,第五公园可以说损失最小,得以幸免。


上世纪80年代的青岛火车站前,还是树木繁茂。


再次改造后的青岛火车站及站前广场

1991年随着火车站第一次大规模改造的开始,公园也被彻底破坏了,原来的位置成了开阔的站前广场,曾经的第五公园随之永远消失。这是六大数字排序公园里,最后一座整体消失的公园。

第六公园,“大花沟”的百年变迁


第六公园原来是观海山通往青岛湾的一条自然冲沟,北高南低。据史料记载,德占青岛后,1911年12月,胶澳总督府建设局提案,在坡上种树绿化,用建筑废弃物填筑沟壑,将冲沟进行平整后,遍植草木,1913年建成了这处大型绿地,命名为“阿尔贝特公园”。


德占时期的阿尔贝特公园


这里旧时曾遍地蔷薇花,春夏时节鲜花盛开,老百姓俗称之为“大花沟”,这个名字也延续至今。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阿尔贝特街”更名为“大村町”,“阿尔贝特公园”改称“大村公园”。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以后,1923年将"大村町"更名为安徽路,公园改称第六公园,继续增植花木,园区逐渐扩大。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的公园多被占用或破坏毁弃,第六公园也被日军用来停放军需设备。1945年抗战胜利后,市政当局开始重修公园,填沟平地,此时的整体路面已基本持平。园内补种了悬铃木、银杏、梧桐及花灌木等,公园再次恢复,但已难现旧日的美景,至解放战争期间又陷入了一段荒废期。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这里被规划成了一个大型的街心公园,称安徽路游园,不过市民还是习惯称呼这里“大花沟”或是第六公园。此时,园内路面继续 平整后, 补种了雪松、樱花、紫薇等花树,增建了月季花坛。建设了儿童活动区,其中的秋千、滑梯、跷跷板、大沙坑等,颇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这里再次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1989年,安徽路公园的“换房大集”。 (王群摄影)

文革时期,因无人管理,园区绿地再遭破坏。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陆续曾为邮票收藏的民间市场、换房大集等,至90年代随着临街农贸市场及早市的影响,公园已逐渐失去了意义。后经市南区政府组织力量清理整顿,公园方逐渐恢复。


1999年,市南区政府对安徽路公园再次进行投资改造。2000年7月8日,老舍公园落成暨老舍先生塑像揭幕仪式在此举行。公园又有了新的名字,老舍公园。

青岛历史上有过按照数字排序的六大公园,随着岁月变迁以及岛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它们当中有尚存的、有改建的、有消失的,有的或许老青岛人也不知道在哪。那些曾经承载回忆的公园,成为城市历史发展中的一段记忆。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