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没有人喜欢被命令,孩子也不例外
而论起孩子的成长问题,兰妈认为最普遍的根源就是沟通出现了问题
周末去闺蜜家吃饭时,儿子刚回家往沙发上一坐,她就开始催促说:“你该写作业了吧”
没想到,儿子根本不顾家里有客人在场,直接满脸愤怒地对妈妈说:“你别管我,我这么大了,我有我自己的时间安排”
瞬间,闺蜜直接被气得红温了,对着儿子继续批评几句后,孩子懒得理她,回到房间然后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随着关门声刚落下,闺蜜还略带哭腔地对我抱怨说:“现在的孩子真难管,明明是他自己贪玩,还不允许我说几句,动不动说不让我管,不让我管,可是我不管怎么行呢”
没办法,我给闺蜜支招说“孩子不让你管,就不管吧,比如,晚饭也别做了,等孩子找你要饭吃的时候,就可以把他先前不让你管的话直接还回去了”
果然,当孩子切身体会一次后,再也没有对妈妈说“不要你管”的话了
再透过这件事,兰妈也深刻地发现了一个事实:孩子说“别管我”,并不只是为了顶嘴负气,更多的是背后所投射的隐藏信号是什么
只有把这些弄清楚,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包括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才会得到真正有效的改善
比如,孩子说出“别管我”背后所隐藏的以下几个信号,就是家长们教育好孩子的绝佳突破口:
01
“不要你管”
是孩子长大了的信号
之前,收到过一位妈妈的求助
她说:
“兰妈,我儿子自从读三年级之后脾气就变得特别坏了,只要有一点小事不满意就会扔东西发泄情绪,我说他一句,他就顶嘴十句反抗,有一次和同学发生争吵时,他还把人家给打受伤了”
看着妈妈发来的文字,我不知道她和孩子经历了什么,自然也就没办法去做太多评价
当然了,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还是给她提了一个建议:下一次和儿子争吵的时候,可以把手机放在远处录个视频
没想到,才仅仅几天时间,妈妈再次找我聊天时她却安静了很多,根本就看不到之前那次的焦虑和唠叨劲儿
原来,妈妈听了我的建议后,当天晚上就回家录了一段她和儿子吃饭时的视频
一共10分钟录像,有8分钟都是在催促:“吃快点,饭都快凉了”,等到最后索性还变成了“你都快把饭吃成冰块”的讽刺声
录像的最后呢,也是儿子忍无可忍的咆哮声:“你烦不烦,能不能别管我,就算这碗饭是冰块,也是我自己吃,你瞎操心什么呀”
再随着儿子生气乱扔东西发泄情绪的巨响,录像也就跟着戛然而止了
看得出,孩子身上的反抗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这样的话听上去或许有些粗糙,可事实也是没有几个孩子能抵挡得住父母复读机式的语言唠叨
特别是指挥类型的话,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就是家长不信任孩子的一种质疑态度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喜欢逃学、还经常抽烟惹事的男孩子,在学校都能做出如此荒唐事迹,那老师也是该放弃就放弃了
好在后来新来了一个女老师,细心的她,还发现男孩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样不学无术
特别是男孩每次剩饭这件事,大家都觉得他是故意浪费食物,女老师却耐心地安慰说:“我相信这些食物不是故意浪费,而是被你特意留下来有大作用的”
原来,老师不久前看到男孩在街边投喂流浪猫,当时就觉得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好孩子
如今再看到孩子的剩饭剩菜,一切也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后来,当男孩再次逃课逃学、和同学打架斗殴时,女老师的第一反应也是安慰,然后才询问他“为什么打架、为什么想要逃学”
男孩被温柔的声音打动,也慢慢说出了他心中隐藏已久的秘密
他说:
“因为我爸妈从来都不关心我,每次打电话都是责怪我、管我这个管我那个,我不想做的事情还非要逼着我去完成,我现在的行为也是故意气他们的,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我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我自己做主”
是呀,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父母左右不了,即便是干涉了孩子也不会听
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去继续没有结果的错误方式呢
特别是当孩子说出“我不要你管”的反抗声音时,家长就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了,一改往日的干涉和强势,对孩子说一句:“好的,那你什么时候需要帮助了再来喊爸爸妈妈”
如此,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戾气也正在慢慢消失了
02
“不要你管”
是孩子渴望得到信任
网上有个热度比较高的话题“父母的哪些行为让人觉得反感,心里很不舒服”
其中,评论区最高点赞的回答是:“特别讨厌妈妈啰嗦的样子,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说很多遍才肯罢休”
紧接着,网友还分享他自己的童年经历:
我妈妈是一个特别啰嗦的人,小时候听她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记得...”
读幼儿园的时候是“记得洗脸”,读小学的时候是“记得洗脸”,到了读初、高中的时候还是“记得洗脸”
对此,给我的感觉就是伤害不大、侮辱性却极强,难道不提醒我就没有洗脸,难道我自己就那么不值得被信任吗
讲真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所有教育秘密,就在于相信你的孩子
还认识一个妈妈,也是属于比较啰嗦、小心警惕的性格,女儿做什么都在一旁紧张地插话提醒
比较典型的一次,女儿吃完饭后给自己盛汤
妈妈看到后,着急地要拿过碗帮忙盛汤,可女儿不愿意,非要她自己盛汤,否则就一口都不喝了
没办法,妈妈只好在一旁紧张地一个劲儿提醒:“看着点,小心,千万别洒了,小心烫,要小心点啊”
女儿回答说:“我知道”
妈妈还是有些不放心,继续紧张地插话说:“你知道什么知道,要是不小心烫到了,那可是不得了”
大概是妈妈的紧张让女儿也跟着紧张了,原本还紧紧握在手里的碗一个不小心就掉在了地上
瞬间,妈妈的脸立马变得深沉起来,对着女儿批评一顿后,就开始收拾地上的烂摊子
而女儿呢,呆愣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事实上,妈妈不断提醒,对孩子来说就是因为信任不够
在总觉得孩子会出错、担心会出错的情况下,也从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了焦虑,妈妈越提醒、孩子就越做不好,直到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复杂难搞
例子中的女孩就是如此,她明明知道妈妈的提醒和唠叨都是为了关心她,可妈妈总把她当“小孩子”看待的不信任,就是让人不舒服,也从心理上形成了明显的反抗意识
到了后面,她对妈妈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别管我”、“烦不烦”
这时候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不想和孩子继续陷入僵局,那父母要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尊重的第一步,就是关注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做决定,不管对与错,父母角色的作用就是默默陪伴、有效指导,直到陪孩子走过一个又一个成长阶段
03
“不要你管”
还是爱与矛盾的纠结
“不要你管”这句话,是孩子成长的信号,也是青春期的一种呐喊声音,反馈的恰恰是孩子试图摆脱父母对自由渴望的标志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被家人当成一个“大人”来看待
特别是父母的一句“我需要你”、“你能帮帮我吗”,能直接把孩子身上的价值感拉满,也让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自信
认识一个性格比较倔犟的女孩,11岁了,她一边抱怨“我妈妈太烦了,真希望她去上班”,可等到妈妈真正找到工作要出去时,她又开始痛哭流涕地挽留,生怕妈妈真的去上班、离开她了
记忆比较深刻的一次,女孩问妈妈要零花钱买一本书,因为家里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妈妈就跟她约法三章:
•第一,要钱买书可以,但你必须给我一个非买不可的理由
•第二,买书之前要写一个计划表,内容是你打算如何把这本书看完
•第三,书买回来后就要按着计划表行事,每天看多少页都是固定任务,不能偷懒耍赖
没想到,女孩刚听到这些话就情绪激动起来,对着妈妈就不耐烦地说:“不给拉倒,我找奶奶要钱”
果然,奶奶二话没说就拿了钱,女孩态度也因此更加嚣张起来,甚至对妈妈还说出了“你不是我妈妈,奶奶才是我妈妈,我长这么大也是奶奶功劳”的忤逆话
一瞬间,妈妈心如死灰,她没想到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女儿,居然不认她这个妈妈了
那天晚上,她哭了一整夜,等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做了一个重点决定:既然女儿不认她这个妈妈,那又何必再继续待在家里呢
可一大早准备收拾行囊离开的时候,女儿却在背后喊住她:“妈妈,你干什么去”
妈妈说:“我打算出去找工作,你在家里有奶奶照顾就行了,反正你看到我也会觉得我很烦”
没想到,女儿却一个劲儿地解释说:“不是,我不想妈妈离开我”
妈妈很诧异,昨天晚上的事情还历历在目,难道女儿一觉醒来就失忆了吗
事实上,这并不是女儿失忆了,而是她情绪过后不知道如何收场的尴尬
用女儿的话来说:“我那会就是心里很烦,总觉得什么话难听就说什么话,会让妈妈能够对我多一些关心和关注,我不是故意的”
看吧,动不动就说“你别管我”、“你不是我妈妈”的孩子,他们本质上并不是有多么讨厌妈妈,背后所隐藏的也是对妈妈深深的爱与矛盾
他们一边爱妈妈,一边渴望自由,一边不想让妈妈管教约束,另一边又担心妈妈真的不管了会失去重心
也正是如此,孩子才会在矛盾中越来越挣扎,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不想孩子情绪化成长、在矛盾中挣扎,那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接受
当孩子说“不要你管”的时候,除了直接接受,还可以采用厚脸皮的方式对孩子说:“可是爸爸妈妈现在急需你的帮助,怎么办”
那种感觉就像是马上要下雨了,你急需孩子送伞的急切和存在感一样,在被需求的价值感下孩子也会表现得特别乐于助人
那么,关于孩子说“别管我”时背后所隐藏的信号,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