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衡阳老火车站,铁轨旁的锈迹还留着当年铁路局的影子。柳州北站的信号灯早换了新,可老一辈工人总念叨着三线建设时的热闹。两座曾靠铁路撑起工业骨架的城市,如今像两位褪去工装的老伙计,各自摸着新路往前走。



衡阳2024年GDP跑到4491.

69亿元,增速5.4%,先进制造业占比快到四成。核技术应用、输变电这些带“新”字的产业冒头,第三产业占了半壁江山,消费市场在湖南排老二。

柳州呢,汽车轮子转得欢,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涨了75.6%,可GDP增速1.



5%像踩了刹车。好在螺蛳粉成了“硬通货”,全产业链卖了759.

6亿元,30万人端起这碗“酸辣饭碗”。论历史,衡阳人总提起1944年那场打了47天的保卫战,1.

7万人硬扛10万日军,战后成了全国唯一抗战纪念城。



石鼓书院的石碑还刻着朱熹讲学的痕迹,湖湘文化的根扎得深。

柳州则是三线建设时攒下的家底,柳钢从年产10万吨到千万吨级,撑起华南工业半边天。程阳八寨的风雨桥和柳江的霓虹映在一起,工业味里透着山水的灵秀。文化这一块,衡阳把南岳衡山当招牌,“寿比南山”的说法传遍四方,一年6000多万人次来沾沾福气。

石鼓书院的“朱张会讲”成了文化符号,老辈人说“读书风气是刻在骨子里的”。柳州玩起了工业旅游,上汽通用五菱的生产线成了景点,“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成了企业信条。



螺蛳粉从路边摊到百亿产业,那股酸辣味成了城市名片,袋装的、门店的,走到哪都能听见“来碗螺狮粉”。

说到未来,衡阳喊出“制造立市、文旅兴城”,高新区拉来协鑫集团,核技术、输变电往智能里钻。南衡高铁修好后,到柳州只要2小时,物流枢纽的架子越搭越大。柳州则盯着“实业兴市”,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量蹭蹭涨,螺蛳粉搞起数字化转型,还要融进西部陆海新通道。

有人说衡阳多元化路子稳,有人觉得柳州抓住特色更有爆发力,两边的争论就没停过。记得在柳州街头,卖螺蛳粉的阿姨说:“当年铁路局搬走时,谁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靠这碗粉,日子又盘活了。”衡阳的老工人在石鼓书院散步时念叨:“工业得跟上新法子,可老祖宗的文化招牌不能丢。



”两座城市像一对孪生兄弟,都经历过铁路局迁走的阵痛,都在老工业的底子上找新出路。衡阳的第三产业占比57.

5%,柳州的螺蛳粉带动30万人就业,数据背后是不同的生存智慧。有人担心柳州汽车产业太依赖单一链条,万一市场变了咋办?

也有人说衡阳产业虽多,可拔尖的龙头还不够强。但不管怎样,从湘江到柳江,从抗战纪念城到三线工业重镇,它们的故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就像衡阳的南岳衡山包容佛道文化,柳州的柳江接纳工业与山水,转型的路上,各有各的活法。



如今南衡高铁在图纸上画下直线,两座城的距离越来越近,竞争里带着互助。它们的过去刻着铁路与工业的印记,现在忙着在新时代里找定位,未来会写成怎样的篇章?

或许答案不在GDP的数字里,也不在产业规模的对比中,而在每个城市人踏实向前的脚步里。这对曾经的“铁路兄弟城”,正用不同的节奏,续写着老工业城市的新故事。两座城的较量,何尝不是老工业城市转型的一面镜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