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西宾阳县的廖平农场,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地方听着像个普通的农场,但其实大有来头。建于1951年的它,表面上是国营农场,实际上是黎塘监狱的一部分,专门用来改造各类人员。别看它名字普通,里面的安保级别高得吓人,进出都跟军事基地似的。不过更有意思的是,这地方有个说法:进去前是人才,出来后变精英。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翻翻历史,还真不是吹牛。

廖平农场坐落在广西宾阳县洋桥镇和来宾市兴宾区的交界处,占地面积足有160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小县城的规模。1951年,这地方刚建起来的时候,还是一片荒地,满眼都是野草和红土坡。那会儿国家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为了处理一些政治犯、敌特分子和普通罪犯,就建了这么个地方。官方名称是“国营廖平农场”,但实际上它是黎塘监狱的一个分支,属于广西监狱系统的一部分。



建农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劳动和教育来改造人。当时的政策认为,劳动能让人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所以这里一开始就不是普通的农业基地,而是带着强制改造的性质。最早进来的很多人都有点背景,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是退伍军人,还有的是地方上的能人。这些人被送进来后,就得接受严格的管理和劳动训练。

到了1950年代后期,农场的职能慢慢变多了。除了改造犯人,还开始发展农业和工业生产,比如种甘蔗、烧砖头、搞点小加工。1960年代,这里甚至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生产的砖头和水泥还供应给附近的建设项目。不过,不管怎么发展,它的核心任务始终没变,那就是改造和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农场跟着时代变迁也调整了方向。1990年代,监狱和企业开始分开,黎塘监狱专注改造教育,农场的一些产业像砖厂、水泥厂慢慢衰落。现在,这地方还是监狱系统的一部分,但比起以前,低调了不少。历史上的起起伏伏,让廖平农场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既是改造之地,也有过经济贡献。



要说廖平农场的安保级别,那真是没得挑。整个农场被高墙围着,墙上还拉着铁丝网,隔几十米就有一个瞭望塔,塔上站着拿枪的哨兵。入口是那种厚重的铁门,进出的人得挨个检查,连口袋里的小纸片都得翻出来看看。晚上还有巡逻队带着狗到处走,脚步声在空旷的田野里传老远。这种配置,别说跑出去,连偷偷传个消息都难。

农场里的管理制度也严得要命。每天早上点名,所有人都得站得整整齐齐,迟到一分钟都可能被罚站。干活的时候,旁边总有卫兵盯着,谁要是偷懒或者动作慢了,立马就被揪出来批评。通信更是管得死死的,写信得经过审查,稍微有点敏感内容就发不出去。听说有人写信回家说“天气不好”,都被退回来,说是措辞有问题。



生活条件呢,说实话挺艰苦的。住的是土坯房,屋顶漏风,床上就铺点稻草。吃饭基本是粗粮,玉米糊、红薯为主,偶尔有点菜和肉,那就算改善生活了。劳动是每天的主旋律,从早上干到天黑。有人被分到砖厂烧砖,有人去田里种甘蔗,还有人干些修路挖土的活。强度大,活儿累,但每个人都得撑着,因为不干也没别的出路。

不过,农场的生活也不是完全没盼头。劳动之外,还有思想教育。每周都得去听课,教员讲劳动的好处和新社会的目标,翻来覆去就那几套词儿。有人觉得烦,但也有人当回事,认真记笔记,想通过表现好早点出去。干活还有点微薄的报酬,虽然不多,但攒下来能在释放后用。这些小细节,多少给了人点坚持下去的动力。



进农场的人背景五花八门。有的是读过书的大学生,有的是当过兵的硬汉,还有的是农村里能干活的壮劳力。刚来的时候,大家都不适应,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这种节奏。劳动和教育双管齐下,确实让不少人变了样,从吊儿郎当的混混,到踏实干活的手艺人,变化还真不小。

廖平农场有个说法,进去前是人才,出来后是精英,这话听着玄乎,但还真有依据。很多人进来的时候就有点本事,比如会算账、懂技术,或者干活麻利。这些人在农场里被磨了一遍,反而把潜力激发出来了。劳动改造虽然苦,但也逼着人学会吃苦耐劳,还能学点实用技能。



拿砖厂来说吧,有人原来是城里的学生,懂点化学知识,到了砖厂发现窑温不稳,砖老是裂开。他就琢磨着调整燃料比例,试了几次还真成了,砖的质量上去了,浪费少了。这种例子不少,还有人学会了种地、养猪,甚至修机器,出去后靠这些手艺混得不错。

教育方面,农场虽然管得严,但也给了一些机会。比如技能培训,有人学会了木工、电工这些活儿,释放后直接找到工作。思想教育虽然枯燥,可也让一部分人学会了怎么适应社会,怎么跟人打交道。这些东西加起来,就成了他们后来的资本。

历史上有不少从廖平农场出去的人,后来真成了“精英”。比如有人释放后去了建筑公司,从扛砖头干起,最后管了好几个工程项目。还有人回了农村,靠养猪种地发家致富,成了村里的能人。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在农场里熬住了,学到了东西,出去后知道怎么用。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变精英。有人出去后还是过得不好,甚至又犯了事。但总体来说,农场对人的影响是实打实的。它不像学校那样教高深的学问,而是用劳动和纪律把人重新塑造成能干实事的人。这种转变,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还真挺有意义的。

到了现在,廖平农场的功能变了,监狱更注重现代化的教育和培训,比如教电脑、教职业技能,比以前更实用。那些老故事还在流传,有人写书记录那段日子,有人回来看看当年的地方。说到底,这地方见证了太多人的起伏,也留下了不少传奇。



廖平农场这地方,说它普通吧,它又不普通;说它神秘吧,其实也就是个实实在在的改造之地。高墙铁网,安保级别高得吓人,生活苦得让人咬牙,但就是这么个地方,把一批批人从“人才”变成了“精英”。历史翻过去了,现在回头看,那些年的事儿既沉重又有力量。你要问我这地方咋样,我只能说,它不光是个农场,更是个让人脱胎换骨的炼炉。你咋看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