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的王大姐对着水槽直皱眉。



她捏着半拉虾头,指腹下硌着颗光滑的“珠子”,瓷白透亮像小石子。“洗了十几年虾,头回见这玩意儿!”视频里她举着珠子直晃,评论区瞬间炸了锅:“小龙虾长珍珠了?

”“是不是啥寄生虫卵?”热搜爆了三天,中科院水生所的李教授才出来科普:这是龙虾钙石,学名胃石。淡水小龙虾壳软,每次蜕壳前都得把旧壳里的钙存进胃石,等新壳长出来再慢慢吸收——就像给自个儿攒了个“补钙小金库”。



钙石大多藏在虾头胃壁两侧,平时煮虾时处理虾头就去掉了,赶上小龙虾快蜕壳时,钙石长得瓷实,才会被人撞见。

可网友们不淡定了:“长得跟陶瓷似的,吃进去会不会硌牙?”“万一煮不化,卡嗓子咋办?



”社区诊所的张医生接过话茬:“去年就接过个大爷,说吞了硬东西难受,最后发现是花椒壳。

”他笑着说,钙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跟鸡蛋壳差不多,不小心咽下去也能慢慢消化,“但虾头本来就脏,重金属都往这儿攒,建议直接掰了不吃。”菜市场的刘叔更有发言权。他每天能卖百八十斤小龙虾,抓起一只红壳虾掰开头:“你看这黄,看着香,其实是肝胰腺,旁边挨着胃,钙石就长在这儿。



”他说现在讲究了,以前大排档哪管这些,“现在客人都精着呢,专挑活虾,还非得看着我们剪虾头、去虾线。”夜市大排档的王老板最近有点愁。往年这时候,油焖大虾能卖爆,今年总有人举着虾头问:“老板,你这虾里有没有珠子?

”他哭笑不得,干脆支起个透明操作间,现场剪虾、洗虾,“客人看见虾头里啥都没有,吃得才放心。



”医院过敏科诊室最近也热闹。李医生翻着病历本直摇头:“上周收了三个浑身起疹子的,都是刚吃了小龙虾。”他说现在过敏的人越来越多,“以前觉得自己不过敏的人,年纪大了免疫力变了,说过敏就过敏。

”他建议第一次吃小龙虾的人先尝两只,“要是嘴麻、身上痒,赶紧停,别硬扛。”“集齐七颗能召唤小龙虾侠不?”网友的玩笑话逗乐了不少人。

但农科院的老张严肃提醒:“现在市面上小龙虾良莠不齐,死虾千万别吃。

”他说去年检测过一批低价虾,死了超过两小时的,大肠杆菌超标十倍,“夏天细菌长得快,贪便宜吃坏肚子,划不来。

”我个人觉得,吃小龙虾就图个痛快,但前提是吃得明白。虾头里的钙石虽说无害,可虾头本身藏污纳垢,不如直接舍弃;活虾现做最保险,预制菜、半成品咱少碰;过敏体质更得小心,别为了一口鲜闹得浑身难受。

毕竟夏天长着呢,小龙虾年年有,咱得把健康放在前头——您说是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