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北美留学生观察
微信号:collegedaily


2025年1月28日,日本埼玉县八潮市的一个普通路口,突然塌陷成一个吞噬生命的巨坑。一位74岁的卡车司机,连人带车坠入深坑。从那一刻起,他的生死,牵动了无数人。

88天后——5月2日,他的遗体终于被找到。


救援人员于5月2日上午的搜救行动中发现该男子遗体。图源:日本NHK电视台报道配图

但这场“营救”,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折磨”。


“哐当!”的一声巨响,打破了街头的平静。一个直径十米、深约五米的坑洞毫无预警地张开,仿佛地面在一瞬间吞掉了一条生命。


74岁的大爷驾驶着小卡车正通过路口,没有一点预兆地坠入深坑。据目击者称,当时司机还意识清醒,能与救援人员对话。


希望仿佛就在眼前,然而,随即而来的却是无数个“错过”的瞬间。


消防队第一时间赶到,但坑内结构不稳,两名消防员也受了伤。随即,他们调来了吊车,试图将卡车整体吊出——结果吊绳断裂,车斗与车头分离,车头坠入城市主下水道,大爷的生死也被彻底推入迷雾之中。


紧接着的第二次、第三次吊车救援,非但无果,反而屡屡酿成更大灾难——压塌路面、刺破下水管道、扩大塌陷区域……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对现场的一次“追加破坏”。


网友讽刺:“这不是救援,是一场灾难施工表演。”


事故发生后,当局宣布进行“封闭式”救援:调动重型设备,封闭周边道路,甚至让12个城市120万人暂停下水道使用,只为清理积水、搜寻卡车残骸与遗体。


然而,现场条件异常恶劣:污水浑浊、视野不足0.5米、水下探测器失灵、热成像仪信号微弱……种种技术失效下,救援仿佛陷入一场“黑箱操作”。


据日媒披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救援其实是“中断”的:因为塌陷区不断扩大,加上下水道涌水干扰,工程一度停工数周。直至4月下旬,才在初步铺设临时排水系统后重新启动。

5月1日深夜,50多名救援人员再次集结。5月2日上午8时,大爷的遗体终于在卡车驾驶舱中被找到,随后送往当地警署进行尸检。


救援人员于5月2日上午的搜救行动中发现该男子遗体。图源:日本NHK电视台报道配图

88天,一个人的生死挣扎,最后以一句“确认死亡”收场。



面对媒体,大爷的家人发表了一份简短而悲伤的声明:

“这是我们从未想过的事情。他肯定渴望活着回家,与恐惧和痛苦抗争,直到精疲力竭。”

这段话,比任何悲情煽动更具穿透力。


人们难以想象,那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在污水与黑暗中坚持到生命尽头。更难以想象,88天的等待,对他的家属来说,是怎样的酷刑。


有人在问: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现代城市,为何救一个人要花将近三个月?日本政府口口声声称“救援顺利”,可这“顺利”二字,在家属耳中是否是另一种讽刺?


从吊车断裂到地面压塌,从设备失灵到方案频换,每一个节点都像是灾难片中的荒诞剧情。而这背后,暴露的却是制度性的冷漠与技术体系的僵化。

在日本社交网络上,“虐杀式救援”成为标签,有网友冷嘲热讽:“一条命的代价,是让政客有了拍照宣传的机会。”更令人愤怒的是,直到今天,没有任何一名官员引咎辞职,也没有人就事故管理的失败承担责任。


相反,市长出镜接受采访、首相合影鼓励灾后重建——“丧事喜办”成了现实版讽刺剧。

这并非孤例。埼玉县的事故并非孤例。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的《下水道管理维护年报(2024年度)》,仅2023年一年,日本全国因下水道管老化导致的道路塌陷事故就达到了约2600起。

换句话说,平均每天就有超过7次“天坑”在城市中无预警出现。虽然大部分塌陷只是50厘米以下的小坑,但也有2%的塌陷超过了1米,足以吞噬一辆卡车。


这场事故,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沉默的危机、年久失修的下水道、缺乏预算与更新机制的城市设备,正在一座又一座城市的脚下慢慢瓦解。

救援缓慢背后,是工程设备老旧,是信息系统断层,是政府调度迟滞,是“预算不足”这把万能挡箭牌。


这不是一场天灾,而是一场可以避免的人祸。

一位老人,从生到死,被困地下88天;一场救援,从希望到绝望,拖延成国家层面的尴尬;一个城市,从灾难发生到媒体洗白,变成政绩的秀场。

人们需要的,不是市长的合影,不是政府的发言稿,而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是对失败机制的问责,是对城市安全的重新定义。

希望这个天坑,别再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日本新闻模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