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价关税还要荒诞的事情发生了——韩国竟然申请了饺子专利!
其实一想,韩国也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前有将泡菜改头换面称作“辛奇”,;后有把汉服、活字印刷术等说成自家“原创”文化。多年来,韩国在“文化挪用”的戏码里乐此不疲。
而这一次,他们的目光竟落在了饺子上。饺子,于中国人而言,是春节团圆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是冬至必吃,更是游子漂泊在外时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于是中国人展开“反击”!
4月26日这天,中国多个城市的超市里,上演了一场规模空前、令人瞩目的“饺子下架风波”。
晚上9点,各超市门店突然收到总部发来的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对所有带有韩文标识的速冻饺子进行下架处理。
工作人员在监控下拆开包装,将韩国品牌“必品阁”等速冻饺子投入碎冰机,碎末直接送往垃圾处理站。
这场下架行动并非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在北京、上海、成都等众多城市的大型商超同步展开。
部分门店为了快速处理这些韩国饺子,甚至紧急调用了厢式货车,将整箱整箱的饺子直接运往焚烧厂进行销毁。
就在韩国饺子遭遇“清退危机”的同时,国产饺子销售区却呈现出一派截然不同的热闹景象,仿佛提前迎来了春节的购物狂欢。
三全、思念等知名品牌的货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就连一些平时鲜有人问津的小品牌饺子,也未能逃脱被“一扫而光”的命运。
而这起事件源于韩国食品协会的专利申请。4月初,韩国食品协会向美国专利商标局递交了一份特别的认证申请——为“14±1道褶子饺子工艺”申请专利。他们宣称,这种工艺凝聚着“大韩民族千年的饮食精髓”。
为了能让自己的说法更具“科学依据”和“可信度”,他们用游标卡尺测量饺子褶皱,制作出精确到毫米的3D建模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4月8日,美国专利商标局竟然批准了这项申请,授予其长达15年的专利保护期限。
这一决定意味着,任何外观与这种“14±1道褶子饺子”相似的饺子产品,一旦想要进入美国市场,就必须向韩国相关企业缴纳专利费用,否则就可能面临侵权指控。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瞬间沸腾。考古学家连夜整理证据:重庆涪陵西汉墓出土的炭化饺子,褶皱清晰可见;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宴饮图》中,蒸饺腾起的热气仿佛要冲破画壁;东汉《齐民要术》记载的“月牙馄饨十八捏”工艺,比韩国所谓“传统”早千年。
网友翻出韩国媒体报道,发现其引用的“韩式饺子教学图”竟是中国北方家常做法,讽刺道:“下次该申请孔子是韩国人了?”
超市的雷霆行动背后,是民众积压已久的文化怒火。
韩国近年来的“文化搬运”操作堪称猖獗:把泡菜改名“辛奇”被世卫打脸,申遗汉服被明朝画像反杀,活字印刷术碰瓷北宋毕昇,连中医都要改头换面成“韩医”。
这次对饺子下手,彻底触碰了中国人的底线。网友们一边在电商平台疯狂下单国产饺子,一边调侃:“吃的是饺子,守的是祖宗。”三全食品股价两小时涨停的奇观,正是民意最直接的投射。
韩国企业的算盘打得精明。必品阁母公司CJ制糖在中国深耕多年,眼看着中国速冻水饺年出口额飙升,自家产品却始终挤不进主流市场,干脆祭出专利大旗。
他们精心制作的3D建模图,把饺子褶皱精确到毫米级,却忘了这种标准化造型在中国街头小摊都难觅踪影。
这场文化保卫战迅速升级为产业反击。38家中国食品企业联手成立“中华饺子守护联盟”,三天内注册458项国际专利,从面皮厚度到馅料配比,把饺子工艺拆解得明明白白。
社交媒体上,“饺子褶皱挑战赛”用3D打印复原文物饺子,海外播放量破5亿次。线下超市的清退行动更是雷厉风行,有工作人员透露:“连赠送的申请都被驳回,上级要求必须彻底销毁。”
如今,韩国饺子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跌至2.7%,而国产饺子出口额却逆势上扬。
这场由一颗饺子引发的文化保卫战,不仅重塑市场格局,更让世界看到中国守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当韩国还在为“14道褶子”争执时,中国已用千年技艺和现代科技,为饺子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