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太多家庭,孩子从小到大听话懂事,学习也不差。
可一到初中、高中就突然变了,成绩掉了,脾气倔了,人也封闭了。
很多家长一脸发愁,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其实,家里那个“爸爸”,在很多时候,才是那个最被忽略、却又影响最深的人。
特别是下面这4种爸爸,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尤其是第2种,太准了!
一:第一种,控制欲强、事事代劳型
我一个远房亲戚,就是“控制欲强”的典型代表,他的口头禅就是“不要”。
孩子小时候写个作业,他总要在旁边盯着,顺便喊几句:“不要这样写!”
孩子自己选衣服,他说颜色太丑:“不要穿这个。”
孩子想自己串珠子,他说:“别玩这个,你又弄不好。”
他常说:“我这不是为他好吗?等他大了就知道感恩了。”
可真等孩子上了高中,问题全来了:没主见、没动力、啥都指望别人安排。
老师让他做个课题报告,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不会。”
我见过这孩子一次,跟他聊天,他说话软绵绵的,眼神总躲闪,好像怕说错话一样。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啥,只知道什么是“爸爸安排”。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是笨,而是被“太聪明”的父母给管废了。
一个孩子,小时候被管得太多,长大后往往没有方向感。他不敢做决定,也不会为自己负责。
控制不是教育,是替代;安排不是爱,是限制。
咱当父母的,虽然爱子心切,但也要明白:我们能替他走一时的路,却走不了他一辈子的人生。
二:第二种,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型
我们邻村有一个爸爸,嗓门特别大。
孩子一做错事就挨骂,轻则训,重则打。他从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说:“我这是在教育孩子,不骂不成才。”
那孩子10来岁,见了人总是躲躲闪闪。上学成绩倒也不差,就是一点自信都没有,连回答问题都会脸红、结巴。
有一次我问他:“你怕你爸吗?”
他点点头,又说了一句让我心酸的话:“他一回来,我就赶紧躲起来。”
有时他也会偷偷说:“我不想让我爸来开家长会,他要是看到我哪里不如别人,就会发火。”
一个长期生活在恐惧中的孩子,怎么可能健康成长?
脾气暴躁的爸爸,就像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炮弹,孩子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心里装满了不安和委屈。
而这些委屈,不是一天两天能化解的。
它们会留在孩子的骨头里,长成自卑、长成愤怒。
有些孩子忍着忍着,长大后变得特别懦弱;
有些孩子憋着憋着,将来也变得一样暴躁。
一个人一辈子最怕的,不是没钱没势,而是从小没被温柔地对待过。
父亲的情绪,就是家庭的天气。
天常阴,草就不长;
人常吼,心就不敢开。
三:第三种,忽视孩子、毫无参与感型
有的爸爸,不吼不骂,也不打不闹。他在家,就是个“空气人”。
孩子的一切事情都交给妈妈或者奶奶,从学习到生活,从吃喝拉撒到升学择校,爸爸从不多插一句嘴。
“我忙”“我不懂”“你看着办”——这是他们最常说的话。
孩子辛辛苦苦做的手工,拿给爸爸看,爸爸只敷衍一句“嗯,很好,不错”然后就把孩子推开。
孩子的那种失落与失望,其实会记在心里。
孩子最怕的,不是被骂,而是被忽略。
他努力半天,得不到一句夸奖;
他失落时,也没有一个肩膀可以靠。
他们可能嘴上不说,但心里清清楚楚——谁在乎他,谁敷衍他。
父爱的缺失,很多时候,其实是懒惰和逃避的借口。
你缺席了他的童年,将来,他也可能会缺席你的晚年。
四:第四种,唯成绩论英雄型
我表姐夫,是那种典型的“分数至上”型爸爸。
孩子考了95分,他冷着脸说:“怎么不是100?”
考了85分,他一句话:“别读书了,放假就跟我去厂里。”
孩子拼了命地学,平时电视手机很少碰,可爸爸还是不满意。
只要看到他在发呆,或者无所事事,爸爸准要说一句:“不知道去看书吗?”
爸爸的口头禅是:“不好好读书,我将来怎么指望你?”
他以为这是激励,其实是摧毁。
有句话说得对:一个孩子,在成绩面前活成了工具,就很难再活成自己。
真正的好成绩,从来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孩子在被尊重、被认可中,一点点长出来的。
孩子不是考试机器,更不是用来给父母争面子的道具。
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是陪伴,是看到努力之后一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父母的嘴,是孩子的风水。什么样的话语,塑造什么样的孩子。
我常想,一个孩子这一生,能有个温和、有担当的爸爸,是多大的福气。
不是所有人都幸运,但如果你看懂了这些,也许你就能帮他少走些弯路。
孩子长得快,童年一转眼就过去了。
错过了,是一辈子的遗憾;守住了,是一辈子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