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芽梨
清秋的父亲是读书人,具体职业原著没有交代,照清秋的话说,以前虽不算大富大贵,吃穿总是不愁的。
自打父亲去世有出的没进的,靠典当借贷过活,日子一下就艰难了。
这段话看出冷家原属小康之家,父亲一倒,走了下坡路。
清秋仍能读书,是靠借贷维持生计,家中她最年轻,乳娘韩妈夫妻和母亲,都没有赚钱能力,可以说,她是家人的唯一希望
此类情况下完成学业赶紧找工作,才能使家庭摆脱困境,一个女子养家糊口,放在哪个年代都了不起,也能凭收入过上安稳的日子。
可清秋遇到燕西,恋爱怀孕闪婚然后夫妻反目,带着两个月的婴儿逃回娘家。
表面看,她的不幸是没看清燕西本性,不适应豪门生活导致婚姻破裂,实际上结婚这步棋,她并没有走错。
错误在于婚后对自己以及娘家处于什么境况,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规划
她有部分清醒,但实在太肤浅,太虚空了:我是个文学深厚,常识又很丰富的女子,到哪里找不到一碗饭吃?何必在这里受人家侮辱?
文学深厚不等于能变现,除非像恨水先生这样写出畅销小说大卖。
常识丰富,也不是懂得多就能过得好,有句话:知道千万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说的就是清秋这种人。
论学历高中没毕业,论能力毫无社会经验,没有做过工,也没遭遇什么人际关系,没碰过钉子,一直自认自己人缘还不错。
所以一入豪门发现格格不入,立刻觉得啥啥都不开心,幽幽怨怨,加上和燕西吵翻,认为只要摆脱婚姻,一切回到原点就好了。
事实上她回不到原点了,嫁人又有孩子只比先前艰难,家人靠她接济,这一下断了来源还带一个娃,怎么养活?
她忘记结婚带来的许多好处,最大的好处是手头活泛。
大家总说清秋没钱,有处细节,嫂嫂的孩子过三朝,清秋专程回家给母亲送钱,要她置办礼物去拜贺,说明手里有钱,只是多少而已
比起从前做姑娘时,兜比脸还干净,买双5块钱的鞋母亲都不肯答应
离婚不是不可以,毕竟人生开心才是王道,虽锦衣玉食,但精神苦闷也不是长久可忍耐的,关键要看这婚怎么个离法。
我前面文章说过,逃遁隐居都没有意义,堂堂正正谈离婚,分钱回去过日子,既不给母亲添堵,也给孩子留出读书费用。
哪怕1万块日子也能维持下去,民国实行等币制,一块大洋能买5斤猪肉或20斤大米,1万块是笔巨款。
何况燕西同意离婚给钱,金家总归理亏,看在孙子份上不会一毛不拔,最不济,太太给些古董字画都够吃几年了。
那张爱玲母亲临终寄来一小箱古董,助力她躲过饥寒交迫。
所以清秋的认知害苦了她,一腔孤勇逃出金家,没想孩子的未来更没替母亲考虑,就为争一口气。
多年后后悔,默认自己是金太太。某个仓促决定,造成一生潦倒不幸
梨芽梨 写文写字讲故事 追剧聊剧侃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