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季节,蜱虫是最令家长们避之不及的「毒虫」之一,每年都有孩子被咬,前不久还有孩子被蜱虫咬的新闻。
图片来源:微博
被蜱虫咬后一般不痛不痒,不容易发现。难搞的是,蜱虫携带细菌和病毒,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健康隐患。
今天,我们请@果冻妈妈给大家讲一讲,宝宝 1 岁半那年夏天,被蜱虫叮咬后引发全麻手术的经历,再次给大家提个醒。
宝宝的脚趾间发现一个小黑点
爸爸说赶紧去医院
那天吃完早饭我们没有出门,我陪果冻在家玩了一会儿,就和平时一样哄她小睡了,时间差不多的时候我拉开窗帘喊她起床。
果冻醒来后就在床上玩,和平时没什么不同。趁着这个工夫,我准备给她剪个脚趾甲。
就在这时,我在果冻左脚无名趾和小脚趾的趾缝中间,看见了一个小黑点。刚开始看不太清楚,我又扒开脚趾缝,仔细看了看,似乎是一只小虫子。
我平时就很怕各种小昆虫,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也很担心宝宝被咬伤、被吓到。顾不上仔细分辨,第一反应就是把小黑虫抓下来。
没想到,小黑虫在宝宝皮肤上扒得很紧。虫子本身很小,加上果冻的脚趾缝也很小,我带了些力气才把它拽下来。
拽完发现被咬的部位像是掉了一层皮,周围的皮肤红红的。果冻没有哭闹,也没有抓挠,我想应该没什么大碍,拿肥皂水冲洗一下就好了。
照片放大很多倍看,伤口很小,看不清楚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我把小黑虫拿在手上看了看,是一只长着很多脚的小黑虫,以前并没有见过,看得我头皮直发麻。
蜱虫,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顺手拍了张小黑虫的照片,发给了正在上班的果冻爸爸。之后我把虫子包进纸里,捏了一下发现还有些动静,又使劲把它捏碎了。
直到果冻爸爸发来消息,「不好不好啊!这是蜱虫啊!去医院!」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啊?被蜱虫咬很严重吗?去医院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我没太当回事。
在等果冻爸爸回家的 10 多分钟里,我上网查了查关于蜱虫的信息,看了各种科普和新闻,才意识到它有多可怕:
蜱虫能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出血热和各类原虫病;
被蜱虫叮咬后,当时一般不痛不痒,后期可能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
蜱虫最大的特性是口器部分会钻进皮肤吸血,身体会留在外面,可能在吸血的时候将毒素注入到人体内,引起「蜱瘫痪症」,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死亡。
越看越后怕。
我赶紧收拾东西,爸爸一到家立刻带着果冻去医院了,还在爸爸的建议下带上了蜱虫尸体。
路上我和爸爸一直安抚果冻,「宝宝的小脚被虫子咬了,爸爸妈妈现在带你去医院,让医生叔叔阿姨帮宝宝抓虫虫哦」,果冻乖乖地答应我们。
辗转两个科室,医生说
蜱虫嘴巴可能扎进宝宝肉里了
到医院后,我们先去了急诊。
急诊医生看了看,说由于伤口太小,急诊没有合适的仪器检查,保险起见,建议我们到外科详细检查。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医生还叮嘱我们:
被蜱虫叮咬后,一般 24 小时内正确处置不会有什么问题,超过 24 小时可能有传播莱姆病的可能。
虫子很小,应该刚咬不久。宝宝伤口处有黑色残留物,很可能是拔除方法错误,导致蜱虫的嘴巴刺入宝宝皮肤里了,也叫做「口器残留」。
蜱虫嘴巴很「毒」,生拉硬拽很容易让它折断在皮肤里,还可能受刺激分泌出更多唾液,增加疾病感染的可能性。如果确定是口器残留,处理有一定难度,还是要尽快确认才好。
我完全不能确定蜱虫是什么时候咬到果冻的,慌忙之下甚至记不清怎么拔掉蜱虫的,更没注意过蜱虫的嘴。
看完急诊已经接近医生中午下班时间,外科也只能挂到下午的号。我和爸爸决定带果冻先去吃个午饭,吃饭期间果冻也没有什么异常。
午饭后我们抓紧带果冻去了外科。
医生先用手术放大镜(大概能放大 3 倍)检查了果冻的脚趾缝,还是因为脚趾缝太小,伤口也非常小,即便换了更加精准的仪器——皮肤镜(大概能放大 10 倍),还是只能看到伤口处有黑色残留物。
医生说,黑色的地方很可能是蜱虫的口器残留。
听完医生的话,我原本纠作一团的心,绷得更紧了。
想想自己竟然直接把蜱虫拽下来,简直后悔到了极点。庆幸果冻爸爸第一时间发现,并坚持来医院。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也许是路上做好了心理建设的缘故,大热天即便辗转两个科室,检查过程中果冻一直格外乖巧,很配合地把脚脚翘起来给医生检查,也让我在忐忑不安之中,得到了不少安慰。
看着乖巧的宝宝,我心里暗暗侥幸:应该没事的吧?宝宝看起来一切正常,一定会没事的!
为了进一步确认黑色残留物到底是不是蜱虫口器,医生又用光学显微镜看了我带去的虫子尸体,因为捏得太碎,实在没法分辨它是不是完整体……
接诊的外科医生又找到另外两位医生讨论了一会儿。
最终的结论是,黑色残留物很可能是蜱虫口器残留,最好尽快处理,切掉伤口处的皮肤组织。
全麻手术取出蜱虫口器
宝宝的脚被挖掉一块肉
我和爸爸都有点不知所措,赶忙追问医生:
「切掉伤口组织」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咬伤位置的肉切掉,因为蜱虫的口器没有完全清除的话,待在皮肤里面有可能会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极端情况虽然少见,但的确有被蜱虫咬伤致死的先例。
孩子这么小,怎么切呢?还有其他保守治疗方案吗?不能擦点药吗?
目前没有什么针对蜱虫的药物可用。只能切除被咬处的皮肤组织,大概是黄豆大小,保证皮肤不再有口器残留即可。
而且这个小宝宝被咬伤的位置比较特殊,估计手术要一个多小时。这么小的宝宝局麻肯定也很难配合,所以全麻手术是相对稳妥的方案。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我们来得匆忙,本来就有点懵。又慌慌张张地跑了两个科室,听到「全麻手术」四个字的时候,我和果冻爸爸毫无心理准备,彻底懵了。
我感觉一阵头昏耳胀,完全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头脑完全被害怕、自责、后悔占据,刚刚的侥幸消失得无影无踪。
果冻爸爸又追问医生:
这么小的孩子,全麻手术会不会有什么风险?
别担心,麻药都是按孩子体重精准计算剂量的,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后遗症」。
又简单了解一些手术细节后,一脸懵圈的我和果冻爸爸,只能快速商量快速决策——
不尽快处理可能会给宝宝健康埋下更大的隐患,我们无法想象宝宝未来要因此承受更多未知的痛苦,所以同意遵医嘱尽快全麻手术。
从到医院到确认要全麻手术,已经过去了大半天。果冻也是又累又饿,开始有点烦躁不安,我和爸爸一直耐心安抚她。
最令人心痛的是,全麻手术前医生需要给果冻灌肠。
护士先在果冻脚上扎了留置针,然后开始灌肠。果冻吓得哇哇大哭,小手紧紧搂着我,看着我怀里弱小无助的果冻,泪珠大颗大颗地掉落,每一颗都让我心疼无比。
但我只能强作镇定,安抚她说:「医生叔叔马上就要帮宝宝抓小虫子啦,宝宝不怕不怕,爸爸妈妈都在陪着宝宝。」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直到要推麻药进手术室了,果冻还坐在爸爸怀里抽泣。
麻醉师出来准备注射麻药,俯身叮嘱果冻爸爸把孩子横着抱抱好,我在一旁安抚果冻配合叔叔看脚脚。她睫毛上还挂着眼泪,却依然乖乖把脚伸到麻醉师面前。
麻药推进去没半分钟,果冻就睡着了。爸爸把她放到手术床上,看见小小的她被推进手术室,我们俩终于坚持不住在门口爆哭……
那种崩溃真的难以形容,我真的又后悔又心疼!在我写下这些字时,依然忍不住流泪。
煎熬着度过了一个多小时,手术终于顺利结束,果冻的脚被挖掉了一块肉,缝了 3 针。
全麻手术后,切掉部分组织的脚趾缝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术后回到病房,果冻吐了一次,吓得我赶紧叫医生看看是什么情况。医生耐心地安慰我说,这是麻药作用在逐渐退去,呕吐是正常的,不用太担心,注意观察就好。
第二天上午我们就出院回家了,医生交代了一些伤口护理细节后,还叮嘱:
「蜱虫如果携带病原体,潜伏期可长达 1 个月,回家后要仔细观察孩子有没有不明原因发热或起皮疹等症状。一旦不对劲,就赶紧来医院。」
幸运的是,回到家恢复伤口期间,完全没有影响果冻的生活,她还是那个能吃能睡的娃,脚上的伤口也完全没有影响下地走路玩耍。
只不过为了保护伤口,只能让平时爱光脚的果冻单脚穿袜子走路。
做手术的脚脚穿着袜子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7 天以后去医院拆缝线,果冻竟然也完全没有挣扎哭闹,只是好奇地盯着医生操作拆线,仿佛拆线的是别人的脚。
伤口恢复后,我们也没敢掉以轻心,还在持续观察果冻有没有其他症状,好在后期没有出现发烧等不适,我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回顾这次经历,都是因为我的误操作太多,导致仅仅 1 岁半的宝宝遭受全麻手术这样的「无妄之灾」,每每想起我都自责不已。
自此以后,一到春夏季节我就会格外小心谨慎。出门遛弯前都会给果冻「全副武装」,坚持穿防蚊裤,裸露在外的皮肤一定会抹上含有避蚊胺的防蚊虫用品。连鞋面也不放过,仔仔细细喷上驱蚊喷雾。
最后,希望我和果冻的经历,能给各位家长提个醒,再也不要有妈妈和宝宝经历这种痛苦。
● 医生点评
蜱虫是一种会吸血的小虫子,每年 4~10 月活动频繁。通常出没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有的还会藏在人或动物的毛发中。
尽管常见,也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蜱虫,不认识蜱虫导致误处理的情况时有发生。
蜱虫小的只有 2~3 毫米,大的有绿豆那么大,吸血之后会明显胀大,有时候被咬了也不容易发现。
被蜱虫叮咬后,一般 24 小时内正确处置不会有什么问题,超过 36 甚至 48 小时未处理的话,传播莱姆病等风险会变大。
蜱虫的口器有倒钩,有时难以完全去除,因此,不是所有残余的口器都要清理干净,具体操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商量。
配图来源: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 Tick Removal | Ticks | CDC
[2] Preventing tick bites | Ticks | CDC
[3] 蜱叮咬 - 损伤及中毒 - 《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
[4] 蜱叮咬急救 - 妙佑医疗国际
本文专家
唐教清
审核专家
怡禾医疗 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博士
策划制作
策划:美丽
监制:大力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