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国家京剧院赴澳门演出,李胜素带着梅派经典《宇宙锋》亮相。

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一位香港家长感慨:“孩子看不懂戏词,但光看李老师的眼神和身段,就挪不开眼。”

这一年,恰逢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李胜素用一场演出致敬大师,却也留下一句清醒的自白:“我永远成不了梅兰芳,我只能尽力成为最好的李胜素。”

这句话,有人听出谦卑,有人听出无奈,但在京剧圈内人看来,这恰恰是李胜素对艺术传承最务实的理解。



梅兰芳的名字,是京剧艺术的巅峰符号。

他的唱腔圆润清亮,身段典雅端庄,创立的梅派艺术至今仍是旦行的“教科书”。

作为梅葆玖的亲传弟子,李胜素从拜师那天起,就被外界视为“梅派代言人”。

但这条路并不轻松。梅派讲究“中正平和”,一招一式都有严格规范。

李胜素年轻时学《贵妃醉酒》,光是“衔杯下腰”的动作就练了三年。

梅葆玖曾对她说:“学梅派,得先把自己‘框’进去,再琢磨怎么‘活’出来。”


梅派传承像一座高山,李胜素不但要爬上去,而且还不能被山困住。



在澳门演出的《宇宙锋》里,李胜素演赵艳容装疯逃婚。

传统演法强调“疯而不癫”,她却给角色加了一丝冷笑:“疯是装的,但恨是真的。”

这一细节,被戏迷称为“李胜素式”的倔强。

这种“微创新”贯穿她的艺术生涯。

演《凤还巢》,她把程雪娥的羞涩演得更“接地气”;教学生时,她坚持“先理解人物,再学唱腔”。

有老戏迷批评她“离经叛道”,她却说:“梅先生当年也改戏,传承不是复印机。”

在规矩里找呼吸感,成了李胜素平衡传承与创新的秘诀。



李胜素从不避讳谈论自己的局限。

一次采访中,她直言:“梅先生是开宗立派的天才,而我是个普通演员。

我能做的,就是把他的戏传得更远。”

这份清醒背后,是京剧生态的变迁。

梅兰芳时代,京剧是全民娱乐;如今,年轻人更爱刷短视频。

李胜素带着国家京剧院进校园、办讲座,在澳门手把手教学生勾脸、甩水袖。

有孩子问:“京剧这么难,学它干嘛?”她笑着答:“难才珍贵,你看奥特曼打怪兽不也要练绝招吗?”

比起成为“下一个梅兰芳”,她更想当一座桥——让老戏迷不失望,让新观众不陌生。



李胜素那句“成不了梅兰芳”,不是认输,而是给京剧传承“松绑”。

梅派艺术需要原汁原味的守护者,也需要与时俱进的传播者。

在澳门培华中学的京剧课上,李胜素对学生们说:“你们不用成为我,但要找到自己唱戏的快乐。”

这句话,或许正是她对艺术的终极理解——传承不是为了造神,而是让每个人在传统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就像她演的赵艳容,疯癫是假,眼里的光却是真的。

京剧的命脉,不也在这一代代“不完美”的坚持里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