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硬币的边缘?为什么硬币的边缘要设计成“锯齿”状?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和科技故事?
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凹槽,其实是人类与贪婪斗智斗勇三百年的智慧结晶。“锯齿”的起源,得从大航海时代的海盗故事说起。
16世纪的欧洲,人们用硬币购物时,总会习惯性地摸一下硬币边缘——这不是在数钱,而是在检查有没有被“剪边”。
当时的硬币由贵金属打造,边缘光滑。不知哪天起,一些贪婪的人就打上了它的主意——将硬币边缘锉掉一圈,攒够碎末再熔成新币。
久而久之,货币重量变轻、贵金属含量不足,价值难以保证,影响了商业和贸易的正常秩序。英国女王玛丽一世为此大伤脑筋。
1696年,当时担任皇家铸币厂厂长的牛顿(没错,就是那位发现万有引力的科学家)为了杜绝这种行为,想出了在硬币边缘刻上划痕的办法。
牛顿采用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锯齿状边缘——“锯齿”。有了这锯齿,要是有人剪硬币,边缘的锯齿就会被破坏,一眼就能看出来。
从此以后,锯齿就成了硬币防伪的“标配”,沿用至今。我们熟悉的“龙洋”(清末银币)和“袁大头”以及现在的硬币等,都在使用这招来防伪。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硬币防伪其实有很多手段,为什么依旧还保留着硬币边缘的“锯齿”?因为视觉与触觉的“双重奏”效果。
从视觉上来说,硬币边缘的锯齿很有辨识度。它让硬币从众多物品里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来,就像每个人独特的外貌特征一样,方便人们快速识别。
从触觉上来说,锯齿增加了硬币的摩擦力。拿在手里更有手感,不至于一不小心就滑落,这触觉上的反馈也让人们对硬币的印象更加深刻。
不仅如此,现代金属学还发现了锯齿设计的另一重原理,铸造硬币时,金属在冲压过程中,边缘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而锯齿纹就像给硬币套上“紧身衣”,通过精密计算的凹凸结构分散应力,既能延长模具寿命,又能让假币制造者难以模仿纹路的力学平衡。
曾有国外造币厂做过实验,平滑边缘的铸币模具的寿命,只有锯齿模具的三分之一。硬币边缘的每一道锯齿,堪称人性与理性博弈的年轮。
硬币边缘锯齿状设计的历史悠久,19世纪受西方影响后,我国也开始使用带锯齿状边缘的货币。而后一路传承,成为货币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硬币边缘的锯齿设计不仅是防伪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类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亲爱的朋友,您对这种设计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