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各地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博物馆,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祠庙式古典园林,对于研究古代建筑、雕塑碑刻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五一”假期,众多游客走进晋祠博物馆,博物馆推出快闪表演,还原馆藏珍品——宋代彩塑侍女像的服饰,吸引众多游客观赏。
晋祠,最初为纪念西周初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而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历经千百年建设,晋祠成为一座记录文明变迁的露天博物馆。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 于灏:晋祠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它包含了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的98座古建筑,建筑类型有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塔、牌楼,甚至是坊,保持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晋祠它是真山、真水和人文建筑的有机结合,对建筑艺术、城镇布局、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沿着晋祠中轴线,一眼千年,这里汇集了三大国宝建筑: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距今857年历史的献殿,用栅栏围合,保持通风,古代用来放置供品,就像是天然的“大冰箱”。
古人把圆形的水塘叫“池”,把方形的水塘叫“沼”。而沼中多鱼,因此也被称为“鱼沼”。中国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形或拱形,而鱼沼飞梁的桥面呈现的是“十字形”,独具匠心,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立交桥的雏形。
位于中轴线终端的圣母殿,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大殿前檐廊柱上有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宋代工匠先分段雕刻,再榫卯拼接盘到廊柱上。虽经千年,盘龙依然怒目利爪、鳞片分明。
圣母殿内保存着43尊宋代彩绘泥塑,在我国雕塑史、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晋祠博物馆公众接待部副主任苏悦介绍,根据圣母座背后墨书题记的记载,可以考证完成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之前。按照“1∶1”的比例,真实还原了当时宋代宫廷中侍从的样貌、神态、服饰、发型以及手中所持的器物,最精美的就是33尊侍女像了,有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奏乐歌舞的,可以讲各司其职。宋代的艺术风格开始深入到人的性格世界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上去,更为贴近生活化和世俗化,写实且传神。
侍女们身穿当时最流行的服饰,其中一尊歌舞侍女,头扎红髻,身穿蓝袍,腰垂红飘带,梅兰芳先生曾评价她“一颦一笑,似诉生平”。
精美的宋塑侍女像、树龄已有3000年的周柏以及仍在喷涌的晋水源头之一难老泉,一同被称为“晋祠三绝”。而晋祠的“镇馆之宝”是一块高1.95米的唐碑,承载了唐王朝初创时期的壮志豪情。
晋祠博物馆公众接待部副主任 苏悦: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李世民在这里亲笔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这篇文章,命人刻石立碑,所以这是他御制御书留存在世唯一的原碑。正文部分他写了1203个字,这篇文章有他晚年的政治思想主张。除了文学成熟之外,书法造诣也是非常深厚的。李世民相传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21个“之乎者也”的“之”字毫不相同,李世民可以说是模仿王羲之,并且超越了自己的“偶像”,写了39个“之”。
今天的晋祠,千年古树郁郁葱葱,泉水喷涌清澈见底,山水与文明交相辉映,中华文脉贯穿千年、生生不息。
晋祠博物馆持续开展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作,保存文物悠久的历史信息,采用科技手段,3D还原宋代彩塑等馆藏珍品的样貌。
近年来,博物馆还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宋塑华裳》等实景演出,并成立“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让人们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