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No.281
漫说红楼梦
宗 璞
《红楼梦》是个永远的话题。我自七八岁起读《石头记》,抗战期间在昆明,和兄弟上学路上,我们一路走一路对回目,你说上联,我说下联。喜欢《红楼梦》的人,一辈子都喜欢。
作家出版社《曹雪芹温皓然百回红楼梦》插图
——石头记大观园全景
那时我读的《红楼梦》,与现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不同,但忘记是什么本子了。人文版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我读的本子,“抛父”作“别父”。“别父”是她不得不离开,“抛父”好像是她主动的,显得无情。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我读的本子是“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正式推出了金玉相会,我觉得这样比较好。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杨妃”“飞燕”的说法不好,“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一回中描写,宝玉把“杨妃”的比喻告诉宝钗,宝钗大怒。现在作者在回目里这样写,岂不要把宝姐姐气煞。玉环飞燕虽都是美人,却有不洁的传说,用来比喻闺阁女儿,太唐突了。我读的本子是“宝钗扑彩蝶”“黛玉泣残红”。第五十六回的“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我读的本子是“贤宝钗”。第四十二回的“潇湘子雅谑补余香”,“香”大概是错字,应是“补余音”。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讲的抽柴女孩“茗玉”,应是“若玉”。第七十八回宝钗解释她出园去的原因,其中姨娘、姨妈混杂,似乎应该整理。
秦可卿的出身,我认为是个谜。她在书里是很重要的人物,简直是仕女班头,可是她是从养生堂抱来的。她的弟弟秦钟呢,又是秦业五十岁上亲生的。早先读的时候,我就对秦可卿的出身地位感到扑朔迷离。照刘心武的考证,她是废太子的女儿。这样说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好像也增加了了解,使得人物更丰富了,是否真实倒也不必考。
作家出版社《曹雪芹温皓然百回红楼梦》插图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香菱也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她是第一个出现的女儿。她的原名“甄英莲(真应怜)”,意思是“真应该可怜”。所以香菱的命应该是薄而又薄,才有代表性,她把所有的女儿的命都包括了。
我父亲冯友兰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的语言特别好,三等仆妇说出话来都是耐人寻味的。念出来是可以听的。但是曹雪芹写王熙凤不识字,我觉得是一个缺陷。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怎么能不识字呢?
还有一个地方也是不合适的。薛宝钗进京来是为选秀女,可她小的时候就有一个金锁,要“有玉的才嫁”,那应该从小就知道贾宝玉有玉的事。为什么还来选秀女,还住在贾家,这有点矛盾。也许是薛家想着万一能选上秀女,前途就更光明了,就不把金玉良缘放在心上了?现在许多人对薛宝钗的印象好过林黛玉。我在哪里看见一句话,说是“我们虽然喜欢林黛玉,可是给儿子选媳妇还是选择薛宝钗”。其实《红楼梦》的好就在这里。一个是在世俗社会里头很圆满,一个是离经叛道、整个人都不合流。林黛玉代表了一种精神。人们喜欢黛玉是有原因的,在黛玉身上表现了觉醒的人格意识。某一回写到宝黛口角之后,黛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说我也为的是我的心,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头一次有这样的对话,他们有自己的心。所以这两个人物光辉万丈,他们的爱情又是在知己的基础上形成的,更是感人。
还有不少人喜欢探春。她有独立的精神,这在女子中是比较少见的。探春有政治家风度。林语堂在《平心论高鹗》一文中戏言,程伟元应悬赏征求两篇文字,一是小红在狱神庙,一是卫若兰射圃,每篇一千美金。我建议还应再加一题:探春远嫁。多花一千美金。因为那是很值得写的。
作家出版社《曹雪芹温皓然百回红楼梦》插图
——贵妃筵宴题大观园 天伦乐宝玉逞才藻
冯紫英这个人物,我觉得像跑江湖的。卫若兰在前八十回没有现身,丢失的“卫若兰射圃”一定很好看。现在的描写只有喝酒看花,很少室外活动。想起《战争与和平》中描写的年轻人坐着雪橇到朋友家去,很畅快。“射圃”若不丢,就好了。也许他们在武事上已经退化了,但男孩子骑马、射箭还是要练的,不是贾兰还拿着小弓射鹿?可能是因为退化,所以描写少了。
《红楼梦》另外有个名字《石头记》,这个名字好,它点出了主人公的本来面目,包括降生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以前的履历,“此系身前身后事”。而且这部书本身就是记在石头上的。也许有人要考证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大石头能记下多少文字,那就请便吧。从石头主人公,引出了一株草,引出了木石前盟的故事,使得宝黛的爱情更深挚更刻骨铭心。因为它是从前生带来的,是今生装不下的。若套“反面乌托邦”(王蒙语)的说法,它是“反面宿命”的。深情与生俱来,却没有带月下老人的红线;石头有玉的一面,家族与社会都承认这一面;玉是要金来配的,与草木无缘;木和石乃情之结,石和玉表现了自我的矛盾和挣扎,玉和金又是理之必然。纠缠错结,形成红楼大悲剧。曾见一些评论,斥木石金玉等奇说为败笔,谓破坏了现实主义,我实在不能同意。
《红楼梦》里面讲,木石姻缘就是前生定的。雪芹写得非常明白,一个木石前缘,一个金玉良缘。世俗一方是要金玉的,可是宝黛的感情是前生带来的。这两条线非常清楚。林黛玉出场是多么隆重,完全表现了木石前缘的地位。高鹗在后面把这两条线抓得很紧,绝对没给弄乱。紧扣住这一根本设计从不偏离,是续书的最大成功处。
未完待续……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宗璞散文》
宗璞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