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非与生俱来就热爱读书,在学生时代,那些经典名著于我而言,宛如遥不可及的星辰。风靡一时的琼瑶言情小说和金庸武侠小说,也未能激起我太多的阅读兴趣。参加工作后,因涉足文案,我竟逐渐成为他人眼中爱读书之人。
年轻时,父亲的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心间:“人生就像一本书,只有自己才能写好自己的结局。”在1995年至2024年长达三十年间,我先后在行政办公室和党委办公室工作,当时办公条件非常艰苦,与如今办公自动化相比,简直天壤之别。文案工作繁重无比,常常需要加班加点、不辞辛劳。一方面,繁重的任务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导致学习时间匮乏;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文案工作的艰巨性,更加促使我加强学习,积累知识,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缓解能力上的焦虑、本领上的恐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广泛阅读了大量理论书籍与公文写作的专业资料,撰写了无数公文文稿,为办公室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荀子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古人将不同时期的好学比喻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不仅是对个体不断学习、进取的勉励,更是与时代发展需求的相呼应。工作中的阅读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职业发展,更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持续滋养。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愿意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愿意捧着书来读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了,更有人直言质疑:读书还有用吗?我读了那么多书,现在还不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过平常日子吗?回望历史长河,古有匡衡凿壁偷光,在贫寒家境中凭借阅读改写命运;今有樊锦诗扎根敦煌,以对书籍中历史文化的钻研守护千年文明。阅读恰似吃饭,其成效并非立竿见影,它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在无形中被我们吸收,于无形中改变我们,助力我们成长。当我们阅读哲学著作,思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品读文学经典,共情力和审美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这些内在能力的提升,或许不会带来物质回报,却在悄然间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成为应对生活挑战的底气。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提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看到总书记的期许,我更加坚定了将阅读写作当成事业来做的决心。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我坚持每天抽出固定时间阅读各类书籍,并坚持撰写读后感、个人心得。我天资愚钝,加之年岁渐长,记忆力明显减退,读书所获收益未能与读书量成正比增长,但还是领悟了不少人生哲理,也学到了一点舞文弄墨的“雕虫小技”。偶有所感,信笔涂鸦,鞭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虽然被公之于世者寥寥无几,但朋友间相互传阅,也不失彼此一种精神寄托;在家中教育孩子,也不失一种心灵的慰藉;即就是空置于几案,也可起到一吐为快之效。
写文章没有捷径,文笔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写的多了,文字就会好起来,立意就会深起来,质量就会高起来。有的人可能会说:“天天练怎么可能?哪有那么多时间。”其实,如果有心的话,记记日记、写写微信、微博也可以,篇幅不用太长,不占太多时间,又能起到练笔的效果。古人尚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之说。我们也要善于利用时间练笔,假以时日,文笔一定会精进。
写完的文章,不能只藏于电脑上,要敢于投出去,让更多人看,否则就失去交流价值。文章的发表是令人欣喜的,皆是坚持不懈换来的成果。每每有文章发表,我总会转发朋友圈,与朋友们分享,这并非为了显摆,而是为了记录自己在写作道路上的成长足迹。每个人能够在某一个领域取得一定成绩,都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对于写作,与其寄望他人教会你,不如依靠自身努力“自学成才”。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也在提醒我们:读书是一种前行的力量、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它能改变我们自己,也能影响整个世界。如今的我人生已过半,有过人间烟火似的平淡无奇,也有节日焰火般的璀璨一刹。读书和写作,一直是指引我方向、激励我前行的明灯。我会用我的笔,继续书写好我的人生故事,把文章写好,把人生的文章写好!
文章配图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学顾问 :魏新怀 刘虎林 高延平 刘玉东 张湛武
主 编 :刘 亮
副 主 编 :白海平 吴生斌
执行主编 :李绥宁
解说编辑 :陈 军
播 读 :王艳荣
图文编辑 : 白延香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 辑|崔春娥 白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