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预制菜,为什么唯独黄焖鸡如此出类拔萃?
从去年开始就有很多博主采访外卖小哥,结果异口同声,附近最脏的外卖就是黄焖鸡,直到今年315杨铭宇黄焖鸡才把问题推向风暴眼,如今黄焖鸡这个快餐品类迎来了集体关店,从当年比肩重庆鸡公煲和兰州拉面的快餐三剑客,到如今黄焖鸡整个品类的生命周期怕是都要提前结束了。
为什么黄焖鸡会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背后的关键问题出在哪里?市面上还有类似问题的餐饮品牌吗?
首先,杨铭宇是一个连锁品牌,但是门店却出现变质剩菜二次加工、发黑牛肉重新染红、客人吃剩的香菇挑出来还能返场上桌,曾经开店6000家的国民美食杨铭宇黄焖鸡,什么能够出现如此巨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暗访视频中,杨铭宇黄焖鸡的一些门店,不仅不需要健康证就能上岗,很多员工甚至会徒手接触食材、边做饭边抽烟、把生肉扔在垃圾桶上、把外卖单直接丢在做好的鸡肉上。
而品牌方口中的巡店监察制度,也并没有发挥作用。
卫生问题曝光后,不止杨铭宇,整个黄焖鸡品类都受到了冲击,有些门店的营业额直接暴跌了三分之二。
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剩下的三分之一在想什么。
而为了自证清白,有的老板还亲自坐镇直播间,一口米饭一口肉,痛斥同行没良心。
杨铭宇黄焖鸡,自从2011年推出,就迅速翻红火遍全国500城,开店累计6000家,成为了比肩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的国民级街头快餐。
早期的杨铭宇黄焖鸡,是鸡肉多、配菜多,汤汁入味,鲜香下饭。
凭借极强的性价比,在最火的时候,可以说是横扫北方小吃一条街。
而14年后的今天,杨铭宇黄焖鸡门店数缩水超3000家,开店速度也明显迟滞。
在官网首页写着“匠心、初心、良心”的杨铭宇黄焖鸡,到底是怎么把自己玩到绝境里的?
答案很简单:
杨铭宇黄焖鸡,连而不锁,加而无盟。
很多小的餐饮品牌都是这个模式,因为本身品牌很弱势,所以对加盟商基本没有掌控能力,只能收一点钱,算是给个冠名费,后面就不管了。
这种弱加盟模式,出问题是必然的。
牌子不是自己的,但利润是,加盟商会怎么做,不言而喻。
早在品牌扩张,跑马圈地的时期,杨铭宇黄焖鸡的整套管理系统就在失控的边缘徘徊。
2011年创立的杨铭宇黄焖鸡,第二年就开放了加盟。
整体费用并不高,早期只需要五千块,现在的加盟费也是全国统一的三万五。
当时的加盟商,有90%都是回头客,吃着吃着就签了加盟合同。
一单15块的黄焖鸡米饭,利润能够在50%左右,去掉人工水电,依旧稳赚不赔。
低门槛、高毛利,让杨铭宇黄焖鸡这家3个人的公司,一天就能签出二十份合同,光14年就签出了2000多家加盟店。
但如此快速扩张,低门槛准入,最终的结果,就是无序混乱的发展。
为了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杨铭宇黄焖鸡对加盟店的管控,仅仅停留在最基础的装修、培训、工服上。
原料上也只是强制采购溢价15%-20%的酱料包。
其他食材由加盟商自行解决。
在发育期,迅猛开店、扩大规模、抢占市场,是许多连锁品牌屡试不爽的成功密码。
但问题是,一旦市场饱和,竞争加剧了,加盟商们赚不到那么多利润了。
幺蛾子就来了。
13年,杨铭宇黄焖鸡上百家门店因为卫生状况被勒令停业。
16年就有新闻爆出,杨铭宇黄焖鸡号称的统一配送原料,实际上用的是在废弃工厂加工的“过期肉”。
在去年24年,杨铭宇黄焖鸡更是在成都和郑州,先后发生了“老鼠门”“集体食物中毒”的事件。
而理应负责监督和管理的品牌方,却始终缺席。
总部与加盟商有管理断层,宣布整改后却又没有给出门店任何具体建议。
最终逼的加盟商要么“自救”,要么“跑路”。
在商业世界里,快和慢,从来就是一体两面。
杨铭宇黄焖鸡神话破灭的背后,本质是中国餐饮业“规模至上”时代的缩影。
它印证了单品爆款的爆发力,也揭示了轻资产加盟的致命伤。
当资本狂飙遭遇食安铁律,当速度碾压质量,任何商业奇迹都可能在瞬间崩塌。
我是韭菜保安牛顿,关注我,让天下没有好割的韭菜,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