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悄然滑向社交网络犯罪的深渊。他们通过应聘加入网上作案犯罪团伙实施抢劫、诈骗甚至谋杀,以至于日本这个“安全如同空气般自然”的国家,也让中国驻日大使馆发布旅游安全提醒。当然,这可能是东京大阪满大街都是操着中国各地方言的游客带来的后果吧,因为至今并没听说发生针对游客的恶性案例。不过,日本的治安“空气”变得略感稀薄化了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新型犯罪的蔓延速度有些令人震惊。特别是近年来,社交平台上匿名招募犯罪同伙的帖子总能获得响应。这些素昧平生的乌合之众作案时毫不手软,一桩桩披露的案件显示出来的破坏力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年轻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暴徒,而是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情感表达能力缺失的普通多数。日本NHK的专题报道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许多被捕者并非因贫困铤而走险,而是因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是致命的缺陷成为了犯罪组织者的帮凶——他们在情感认知和表达层面存在双重障碍。
你没看错,就因为情感匮乏和缺乏表达喜怒哀乐的能力,让新型犯罪在这些"情感失语症"的年轻人身上找到了寄生的温床。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日本社会特有的文化症结,也为中国父母敲响了警钟——情感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感受”的沟通能力欠缺,可能让孩子未来某天成为犯罪的后备军。
本月16日,NHK一档名为《网络黑市雇工 无法将心情“言语化”》的专题片中,通过对青少年管教所几十名网络犯罪参与者的深度访谈,揭示出一惊人共性:除经济因素外,多数受访者谈及自己参与犯罪的感受时回答:“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也无法用语言表达。”
这一现象引发深刻思考:情感表达的障碍是否已成为网络犯罪的潜在诱因?
来看专题片中介绍的一个典型案例:一名25 岁的男子因为网络招募参与犯罪正在服刑。他说,“我一共参与了九次黑市雇工事件,但我没有任何感觉。"
这名男子原本在一家牛郎店做公关,由于应酬开销太大花光了钱,于是在社交网站申请参加了一个黑市团伙的作案,多次直接去受害人家中骗取信用卡兑换钱财。虽然他坦白自己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犯罪,但还是感觉无关痛痒地干了9票。
"每次我都没多想,只是当作一项任务去干。真没有任何感觉,也没觉得对不起别人。如果有人让我去抢劫,我也会正常地去抢劫。如果让我去杀人,我也会去杀人。有时候我都会害怕自己。”
这种情感麻木源自他畸形的成长环境:"从小精神受压抑,既不懂体察别人,也不会表达喜怒,遇到意外时只会说'哦,坏了','糟了'"。
对佐贺和少年刑務所与多摩少年院进行的287份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也证实了他的心态很有代表性:近半数犯罪者坦言"被捕后才考虑到受害者感受",三分之一的犯人长期处于"情感认知模糊"状态。一位管教专家指出:“这里的人基本只会使用两个情感词汇:‘舒服’,‘烦人’。犯罪时如果释放了压抑的情绪,就是‘舒服’;不顺意时就说‘烦人’,也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而犯罪集团正是精准地利用了他们这种缺陷,其供内部使用的招募指南堪称"情感捕猎"的范本:
1. 重点是跟应聘雇工建立单向"信任关系";
2. 专注倾听对方的烦恼与发现弱点;
3. 代替对方表达他们未曾说出的感受,让他们有安心感。比如,"我知道你很孤独,这对你来说确实很难”。
总之,与应聘雇工沟通时抓住一重点:强化对方的弱者认同感,将对方定位为"社会受害者",让对方产生依赖心理。
这些犯罪教唆犯真的堪称心理学大师,其观点与一位采访过无数犯罪青少年的作家石井光太得出的观点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发现拘留在管教所的孩子们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们跟上一代不良少年大为不同。上一代人就像‘飞车党’的成员一样,身上有反骨,强势而凶暴。如今的孩子是真正的社会弱势群体。例如,是受欺负受虐待对象、残疾人或穷人,大多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些坏人正是利用其情感缺陷操控他们。”
为什么弱者开始成为罪犯了呢?又该如何解释弱者的犯罪行为变得越来越残暴?这里需要对所谓的弱者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他们的“弱”是弱在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因而自卑缺乏自信。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一书作者、日本精神科医师斋藤环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进入2000年后,在我临床接诊中越来越多的患者会说:“我还是自我消失为好,反正不被需要。”斋藤环间接解析了这种畸形心理机制对新生代罪犯的影响:他们普遍存在"自我伤害式自恋",即通过极端行为验证存在感。他们深信"自己不被需要",因此在实施暴力时毫无负罪感,反而将其视为对社会的报复。加之长期沉迷虚拟世界,其共情能力严重退化,即便实施残忍犯罪也难以唤起情感的波动。
访谈中斋藤环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有些震惊,一言概之便是:当今社会有个残酷性的现象是,性格内向竟然成为了某种人格缺陷,被称为患有“社恐症”。“现在的社会往往把‘孤独’和‘孤立’视作令人羞耻的、甚至是某种心理上的障碍。……我认为,无论‘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了’还是‘新型抑郁症’变得更普遍的观点,都源自整个社会越来越强调‘沟通能力’和‘认同(连接)成瘾’的倾向。”
说得颇有道理!想想过去的年代吧,性格内向的人还是欣赏的对象,可用褒义词“文静”来美化,可如今却被略带贬义的“社恐”来自嘲或调侃。各国都更推崇“外向型人格”,因为外向、开朗才更加容易与人沟通交流。
日本社会也不例外。东京大学发布的一份就业白皮书显示,83%的日企将"沟通表达能力"列为招聘首要标准,远超专业技能的62%。还把这一能力统统称为“人间力”,成了定义人才魅力的一个代名词。这种价值取向意外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推崇外向型人格,情感表达能力欠缺者越被边缘化。
这种社会的“进化”趋势,无疑让连自己的情绪、情感都不知如何表现的年轻人更容易感到被孤立。因此,一旦遇到网上教唆犯把他们当作“人物”看待,邀其干一单轰轰烈烈的事情时,就可能为他们带来暗中的快感,因为可以通过极端行为刷存在感,以犯罪证明自身价值。正如一名14岁黑客攻击学校系统后的留言:“只有当我瘫痪网络时,学校才会看见我。”
心理学家分析他们行为的底层逻辑是:通过破坏现实秩序完成虚拟世界的自我加冕。
再加上这种年轻人本就不善于表达情感,哪怕因为厌恶想拒绝都找不到表达自己这种心情的词语来,只能像沉默的羔羊一样任人摆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管教所的专家不得不从帮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沟通技巧入手。而且还无法从与人打交道开始入门,而是专门为他们饲养了一批狗,先从学会与狗狗沟通起步。“与狗的交流被定位为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一位专家于是说。
听来真有点可悲。这些年轻人的沟通能力连跟人对话的水平都未达到,还得先请狗来当他们的导师。
写到这里,我好希望中国家长也警觉起来,吸取日本父母的教训。哪怕是面对应试教育的重压,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培养孩子的情感沟通能力,千万别让他们成为"情感失语者",小心那些不会表达喜怒、不懂体察情绪的孩子,有可能成为犯罪组织虎视眈眈的猎物。
正如一位日本社会学者所言:“在数字时代,比屏蔽犯罪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表达感情的声音。”
对父母而言,打破情感沉默,可以避免孩子沦为下一个“活在虚拟世界却掉入现实深渊的囚徒”。
(文中所有图片选自网络)
—— 作者:古年
—— 旅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