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中国商务部就中美经贸谈判进展回应记者提问,确认美方近期通过多个渠道主动向中方传递谈判意愿,并希望重启关税问题对话。中方对此表示“正在进行评估”,同时强调谈判的前提是美方需纠正单边错误做法,包括取消对华加征的关税。

中方明确表态,不会仅因美方口头示好而贸然推进谈判。商务部指出,美方长期采取“边打边谈”策略,例如在谈判前夕加码关税或制裁中企,严重损害了互信基础。例如,2025年特朗普政府以“去风险化”为名加征关税后,又因国内通胀压力试图部分豁免,政策反复暴露其“霸权逻辑”



中方重申,任何对话的前提是美方必须取消单边加征的关税措施。商务部发言人强调:“美方若想谈,需拿出实际行动,而非以谈判为筹码胁迫中方让步。”中方坚持“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的立场,但拒绝接受“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姿态。

美方近期放风“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被中方视为可能暗藏“以退为进”的算计。分析认为,美方或试图通过“部分取消关税”换取中方在技术出口、市场准入等领域的让步,但中方明确表示这种“选择性调整”仍违背公平原则,可能成为新一轮施压的起点。



美国当前通胀高企(CPI同比涨幅达4.8%)、企业成本飙升,部分行业对取消高额关税的呼声日益高涨。例如,新能源、农业和制造业受关税反噬严重,迫使美方寻求缓解矛盾的途径。

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美方多次通过“施压-谈判-违约”循环试图迫使中方妥协。例如,在2025年新一轮关税战中,美方先以“产能过剩”为由对华新能源产品加税,后又因企业游说松绑部分品类,政策摇摆凸显其短视性。

美方将经贸问题与地缘战略捆绑,试图通过关税谈判牵制中国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崛起。例如,美方曾以关税为筹码要求中方限制对俄技术出口,但遭中方拒绝。



美方长期的单边主义行为导致双方互信严重受损。例如,2023年美方在签署协议后仍以“技术性调整”加征关税,中方对此类行为已形成高度警惕,中美贸易战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持续显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若美方不取消对华关税,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因此降低0.5个百分点。

此次美方主动示好谈判,既源于国内经济压力,也是其“极限施压”策略的延续。中方以审慎态度回应,要求美方以行动而非空话展现诚意。未来谈判能否重启,取决于美方是否真正放弃单边主义,在平等互惠基础上修复双边关系。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战无赢家,唯有摒弃零和思维,方能实现共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