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网上发起一个投票?

最想嫁的诗人或词人是谁?

纳兰容若肯定能排进前三。

苏轼表示:争不过,争不过。

纳兰容若是谁?

妈妈是康熙的堂姑姑,爸爸是当朝重臣。

家世没得说。

奈何本人还有才。

21岁中进士,还出了书,满京城的人都知道纳兰家出了个才子。

纳兰还是个爱妻狂魔。

结了婚,就和妻子喝喝茶、读读书,甚是恩爱。

试问这样的男人,哪个女人不爱。

宠妻狂魔之外,纳兰对待朋友,也是一片深情。

作为纳兰容若最好的朋友,顾贞观最有发言权。


1676年,21岁的纳兰容若遇见了39岁的顾贞观。

甫一见面,友情的种子在一刻种上。

18岁的年龄差,根本不是距离。

纳兰容若挥笔写下一首《金缕曲》奉上。

《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诗一开头,就惊呆了顾贞观。

“德也狂生耳”。

我纳兰性德就是一个狂生!

多么直白,像极了江湖士子,哪有半点贵公子的架子。

为了让顾贞观和自己交朋友,纳兰对自己的身世轻描淡写。

小弟我混迹于京城官场,不过是因为出身好点罢了,十分偶然。

谦虚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纳兰容若这是谦卑。

事实上,顾贞观乃一介寒士,刚刚丢了公职。

飘零江湖的他,被朋友介绍到明珠府上去做教书先生。

巨大的社会地位的差异,没有成为友情的阻碍。

遇见顾贞观,让纳兰太过惊喜,他视他为知己。

他说: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管别人说什么呢,我就是要跟你做朋友。

他说: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朋友,这倾心相交的缘份,即使到来生,也难以补足。

世人多见夫妻相约来生,朋友相约来生的,太少,更显珍贵。

没有富二代的傲慢,没有官二代骄横,纳兰容若是一个真诚而可贵的朋友。

朋友好到了极致,就真正是亲人,比血缘更亲。

作为京城贵公子,纳兰家常常高朋满坐,可纳兰容若最看重的,还是顾贞观。

好朋友,就要常常见面。

每一次,顾贞观来拜访,纳兰容若就让人赶紧把梯子撤了。

这样,顾贞观就走不了了。

两人坐谈诗书,不聊则已,一聊就聊到天黑。

中国人有个习惯,玩得好的朋友,就要介绍给父母亲认识。

三国时,孙策和周瑜同龄。

从小一起长大,是“铁哥们儿”。

周瑜曾到内室拜见孙策的母亲,在钱财上互通有无,视为兄弟。

这亲密的关系,不言而喻。

纳兰容若同样视顾贞观为兄弟。

有一天,纳兰容若拉着儿子的手,对顾贞观说:我儿子就是你的亲侄子。

又拉着顾贞观的手对儿子说:这是你的伯父啊。

纳兰容若将顾贞观看作是兄弟,一片诚挚之心,感天动地。

纳兰还将自己的作品还托付给顾贞观,让他帮自己选集出版。

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

——《虞美人·为梁汾赋》

任凭你辑选我的词作吧,只要不辜负我的真心便可。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作品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契合。

出生富贵之家,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

功成名就,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纳兰容若的人生是多少人的终极梦想。

可对于纳兰容若来说,他更向往自由,渴望纯粹的情感。

在黑夜中,他遇见了顾贞观,一个同样痴迷于文学而孤独的人。

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终身挚友,对顾贞观的深情,不逊于爱情。

很赞同刘同的一句话:

后来才知道,好朋友不是通过努力争取来的,而是在各自的道路上奔跑时遇见的。

友情,是要经过考验的。

你会为你的朋友冒险吗?

你会为你的朋友放弃荣华富贵吗?

纳兰容若还真能。

顾贞观是无锡人,世代书香,家中有屋又有田的,可他却长时间飘泊在京城,生活困苦。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好友吴兆骞。

吴兆骞是江苏苏州人,少年才子,与陈维崧、彭师度并称“江左三凤凰”。

江浙文人经常结社交游,吴兆骞与顾贞观性情相投,结为生死之交。

顺治十七年(1657年),26岁的吴兆骞卷入“丁酉科场舞弊案”。

可怜的吴兆骞被抄没家产,妻、子被判流放宁古塔。

吴兆骞有真才实学,顾贞观太过清楚,对于朋友的冤情,他深表同情。

离别之时,顾贞观对吴兆骞许下“季子必归”的诺言。

季子,是吴兆骞的号。

他承诺:一定会全力营救吴兆骞归来。

顾贞观真是个实在人,为了这句承诺,他游走京城十几年。

求过很多人,可吴兆骞依然归期无望。

直到遇见纳兰容若,他仿佛看到了希望。

要知道,纳兰的父亲明珠是朝廷重臣,母亲是皇帝的堂姑姑,妥妥的皇亲国戚,办这事,应该不难吧。

当顾贞观向纳兰开口请求救助吴兆骞时,纳兰拒绝了。

他知道,这是顺治皇帝定下的案子,当今皇帝康熙要推翻父亲的结论,会被视为不孝。

在办成这件事,整个家族要冒巨大的政治风险。

他知道其中的利害,而且,他对吴兆骞并不熟悉。

转折发生在这一年冬天。

吴兆骞又寄来了书信,对顾贞观诉说着边地的苦痛。

此时的顾贞观,住在千佛寺,望着北京的风雪,写下传世的《金缕曲二首》:

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这是两首词,也是两封书信。

一别十几年,顾贞观不知道,今生能否再见到好友。

人生的悲剧,何时才能到达终点呢?

当纳兰容若读到这两首词时,泪如雨下。

他感动顾贞观对朋友的深情,当即允诺,营救吴兆骞北归。

在纳兰父子的斡旋下,五年后,吴兆骞终于从苦寒之地归京。

而后,《金缕曲二首》也被后人称为“赎命词”。

没有人知道,为了营救吴兆骞,纳兰容若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又承受了多少压力。

为着对朋友的承诺,他甘冒风险,肝脑涂地,像极了一位侠士。

金庸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太过深情的人,往往寿命不长。

1685年,纳兰容若离世了,年仅三十岁。

吴兆骞、纳兰容若相继离世。

心灰意冷的顾贞观回到了家乡无锡,避世读书。

他不像以前那么爱热闹了。

后世盛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纳兰容若来到了顾贞观梦里。

对他说:我太想念你,不舍得走,想在你这里,找一个栖息之地。

正好这一天晚上,顾贞观的儿媳生了一个孙子。

那样子,活脱脱就是一个纳兰容若。

顾贞观太高兴了,一定是纳兰托身到我家了。

对这个孙子,顾贞观爱护至极。

过了一个月,纳兰又来顾贞观梦中告别。

顾贞观惊醒后,忙问小孙子,原来小孙子刚刚夭折了。

这个故事是后世人编的,也许他人也太同情这一对知交好友,为他们续写了新的传奇。

现实中见不到的人,只能到梦中去见了。

纳兰容若与顾贞观的友情,早已不能用简单的信任二字来形容了。

那是灵魂的契合,可托生命的朋友。

纳兰容若和顾贞观已经逝去了300年,他们的友情早已变成了传说。

正因为泛泛之交太多,真正的朋友难求,所以知己才分外可贵。

斯人已逝,世情依旧,朋友,永远是人生最美丽的相逢!

世人期盼有一幢小木屋干净而温暖,约上三五好友放着歌谣喝着果酒,对着黄昏许愿,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愿你也有这样的朋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