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吐秀 地自含芳

——从朱德爱兰说起

刘德元

“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这首《咏兰》诗是朱德元帅1962年所作。诗的意境表达的是一种豁达、自信、坚毅的人生态度,就像空谷幽兰,即使无人欣赏,依然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自由地吐露芬芳。1988年12月,邮电部在发行《中国兰花》特种邮票的同时发行了小型张,边饰上选用了这首诗,至今读来,仍有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文化力量。

朱德元帅一生对兰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元帅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和人格坚韧的一面。

朱德,四川仪陇人,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22年初,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朱德接受马克思主义,同年11月在德国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朱德元帅戎马一生,爱兰爱得深沉,也爱得久远。据朱德女儿朱敏回忆,朱德20岁在云南从军时,就已喜欢上了兰花。当时,朱德率领部队征战,途经深山老林,也不忘收集各种各样的兰花。因为部队常要流动作战,没法将收集到的兰花盆栽,只能放在瓶子里装水培植,待到闲暇之余,再将这些山中野兰移植到方便携带的花盆之中。此后多年的戎马岁月,这个习惯始终伴随着他。

兰,对于朱德元帅而言,不只是生活中的审美情趣,更是精神上的记忆与情结,这个情结,就是朱德的第一任妻子——伍若兰。

1928年,在革命的道路上,朱德与伍若兰结为伴侣。伍若兰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在军事上有着过硬的本领,因她善使双枪,所以战友们私下里都称她“双枪女侠”。1929年初,蒋介石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伍若兰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不幸受伤被俘,后被残忍杀害。伍若兰去世后,朱德深感悲痛,把对她的怀念化作对品质高洁的兰花的热爱。后来的岁月里,人们为了纪念伍若兰,将她出生的村命名为“金兰村”,将生长在井冈山上的一种野兰花改名为“井冈兰”。朱德也一生与兰为伍,念慈在慈,从不遗忘。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终于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1951年起,他开始自己培育兰花新品,在住所栽培了50多盆兰花。朱德对兰花的深情,也在成都等地留下了印记。1957年,朱德第一次来到杜甫草堂,在草堂深处的“兰园”中,看到四川常见的春剑、春兰正在盛开,这让他内心充满了欣喜;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也让他深深感动,于是欣然命笔题词,为草堂写下了“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1961年4月,朱德第二次到杜甫草堂,特意从广州带来五盆墨兰赠予草堂。1962年3月4日,76岁高龄的朱德重上井冈山,在山崖旁看到石头缝里长着几株兰花,他不顾年事已高,小心翼翼爬上去挖出兰花,把几株“井冈兰”带回家中精心培养,并作诗叹道:“井冈山上产幽兰,乔布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这株井冈山上的“血色骄兰”,让他怀念了整整半辈子,以致天上地下,万里相寻……1964年,经过多次分盆和各地搜求、采购,朱德的院子里竟有了6000多盆兰花。后来,朱德将这些兰花全部捐赠给了中山公园的兰圃,自己一有空就前往中山公园参观兰展。



1960年,朱德在中南海花房给兰花分盆(图源:百年的辉煌)

朱德元帅酷爱诗词,他创作的600余首诗词中,与兰花相关的有40余首。如作于1961年的几首《咏兰》诗。之一:“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初放素英珠露坠,香迎十步出庭来。”之二:“采上新名三五棵,洞前小憩看红霞。仙人洞下产兰花,觅得依山小道家。”之三:“东方解冻发新芽,芳蕊迎春见物华。淡淡梳妆原国色,清雅谁得胜兰花!”这些“咏兰”诗词与朱德的其他诗词不同,文字淡雅婉转,意境深远,一方面含蓄表达了对爱妻伍若兰的追思和怀念,另一方面鲜明地展现出朱德元帅爱兰爱生活爱人民的形象。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兰花,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誉,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兰章”喻诗文之美,“兰交”喻友谊之真,亦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历代仁人志士常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在赏兰品兰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民族道德修养、人文哲理的精华,因而兰有“国香”“民族之花”的美称。

中国人为何如此爱兰?这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兰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从著述方面看,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兰的身影:“士与女,方秉蕳兮。”三月初三上巳节,河边春游的青年男女,手里无不拿着兰草。在屈原的《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楚辞》中还有“沅有芷兮澧有兰”“幽兰”等说法。《越绝书》中,亦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据统计,唐以前历代诗歌总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便是兰花。到了宋代,兰文化达到鼎盛,出现了《金漳兰谱》和《兰谱》两部兰花研究著作。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提到兰花的地方达上百处,比较有名的如“气质美如兰”,将妙玉比喻为幽兰。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形容钗黛二人,后又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来形容二人关系,侧面表现了兰花在清代社会流行的程度。

春秋时,兰被称为“国香”。孔子是最早赞颂兰花的人。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青睐兰,把它比拟成君子和善人,认为兰有不受环境影响和善于熏陶他人的特点。从此,兰与君子相连,与教育、教化有了密切的关系。自孔子后,人们常将“芝兰”并称,比喻高尚的德行或美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时人们说的兰主要指兰草,而非后世知名的兰花。这时的兰文化其实是香草文化。不过,后起的兰花确实承袭了兰草“香草”的“比德”功能和文化意义。由于孔子和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深远的影响力,兰花高洁的文化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与“梅、菊、松、竹”等齐名的传统名花。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逐渐扩大到士大夫的私家园林。蔡邕、陶渊明、嵇康、谢灵运等都写过与兰有关的诗文。一些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他们欣赏兰花,在于它藏于深山而独自芬芳。东晋王羲之爱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由此诞生。王羲之爱兰与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并称“四爱”。从宋代开始,兰花开始进入画家视野,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赵孟坚《墨兰图》被认为是最早的兰花名画。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兰花情有独钟。他认为,兰花象征着君子之道。朱熹在教育中常将兰花比作君子,教导学生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要像兰花一样坚守内心的高洁与自律。他有一首小诗《咏蕙》:“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认为蕙兰得了古兰草之名,散发出不一样的芬芳。明代徐渭画了很多兰与水仙相配的画,还作了不少咏兰诗。他在《兰谷歌》中写道:“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他在画上题诗说兰“无媚有清苦”。这既是写兰,也是徐渭的自况。人们都知道清代郑板桥善画竹,其实他笔下也不乏兰画。他说:“平生惟兰与竹为吾友也。”他用浓墨写就兰叶,淡墨渲染兰花,浓墨点出花心。他的兰画自有一种幽香。

在近现代文化名人中,鲁迅与兰花有着不解之缘。他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说:“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青少年时,鲁迅常与弟弟们到家乡的会稽山、兰渚山春游、采兰。在养育兰花的过程中,鲁迅根据自己的经验,订正过清代园艺专著《秘传花镜》中的某些讹误。此外,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还有不少名人以“兰”为名,比如《木兰诗》里的花木兰,《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西游记》里高老庄高太公的三个女儿,分别叫高香兰、高玉兰、高翠兰,童话故事《马兰花》里王老爹两个女儿叫大兰、小兰。当代有革命烈士刘胡兰,京剧大师梅兰芳,哲学家冯友兰(字芝生)等。在民间,以“兰”取名的人亦比比皆是。

内江人爱兰也有其历史渊源。今隆昌市云顶寨就是世界名兰“隆昌素”的发现地。县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庠生郭其俊从湖北麻城携家人移民到隆昌云顶山麓,行走间闻“有兰若麝”“为兰所迷”视为吉祥,遂“落担成家”,典称“闻香落担”。为此,郭秀才还以《兰》为题咏诗一首:“地冷天寒百卉迷,峰顶仍着数株齐。苍颜簇簇经霜茂,老干鳞鳞带雨凄。竹弄栏前皆叶韵,兰幽窗前共垂青。”这是有关隆昌兰的最早记录。此外,清人花映均、耿光祜等纂修的《隆昌县志》卷三十八记:明隆庆元年(1567)隆昌置县时所建的衙署中,就曾以秋兰素花、珠兰等点缀园林景观。又记:清同治十三年(1874),隆昌有兰蕙一类四种,一类为隆昌国圃,兰花有鱼鲩、珠兰、雪兰、建兰等名品,而以建兰为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文理知隆昌,初见隆昌兰,便以《署中花树》为题赞曰:“庭树参差杂兰植,更看老树于盘房。蜀山蜀水楚疆同,开遍丛兰一夜风。”以上诗文皆涉兰草,尤以春兰为盛,可见数百年前,隆昌云顶山的山涧林壑,生长着野生兰蕙,而城乡民间也普遍栽培,俗称“隆昌素”。

“隆昌素”的传播与推广也与朱德元帅有关。据中共隆昌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领导视察隆昌》一文记载,1961年4月17日,朱德元帅离开成都到隆昌视察炭黑生产,当进入隆昌气矿招待所会议室时,看到摆放的兰花,他非常高兴,一边抚弄观赏兰草,一边赞不绝口地说:“隆昌的兰草是很有名的,我早就晓得。‘隆昌素’真是名不虚传,很好!很好!”临行,隆昌人民还特意馈赠了几株“春素”与朱德,表达隆昌人民对朱德元帅对新中国碳素事业和隆昌经济建设的关注关怀的感激之情。这次隆昌之行给朱德元帅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198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兰花博览会上,“隆昌素”上榜(金奖)而被誉为世界名兰。

内江也是书画之乡。如清末民初巴蜀画派代表人物内江人侯常、张敏文二人都是“画兰”高手。前者侯常(亦作裳),字野云,庠生,善画兰,有“侯兰花”之誉;后者张敏文,字世聪,拔贡,工诗文,擅书画,尤以画兰著名,所绘兰与侯常齐名,以至名动巴蜀,书画传世。

如今,我国的兰花分布广,品种多,交易广,产业强,其中香兰有春兰、春剑、莲瓣兰、四季兰、蕙兰、送春、寒兰、秋芝、绿兰、云南白墨、墨兰;不香的有豆瓣、兔耳兰、吊兰、虎头兰、蜜蜂兰、隆昌素。这17种兰花是最常见的兰花种类,统称“国兰”。此外,还有大花蕙兰和蝴蝶兰等“热带兰”,这些兰花大而艳、不香,统称“洋兰”。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