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一直是号称副攻打天下,特别是在五连冠后期开始。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或许和中国女排缺乏世界级的主攻有关。这么多年了,中国女排历史上真正称得上能够引起国际排坛重视并在拦防体系针对性上采取重点盯防的主攻手,从郎平开始,到白银一代的还没受伤时的孙玥,到陈忠和时代的雅典周期进攻核心杨昊,到北京周期的王一梅,再到里约和东京周期的朱婷,以及巴黎周期的李盈莹。这几位算下来,真的比不上中国女排历史上副攻线的星光熠熠,远点的老女排时代我们就不说了,即便是在中国女排的低谷期,现今的排管中心主任赖亚文,当年和李月明也是双星闪耀。到白银一代,虽然赖亚文已经开始在竞技状态方面下滑,但是吴咏梅的背飞逐渐成长,以至于胡进接任郎平之后把她当主攻用。



其后的陈静、刘亚男、赵蕊蕊、张萍、马蕴雯、薛明、徐云丽、颜妮可以说都是属于排得上号的名将。所以,中国女排的光辉成就和副攻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不过,攻势排球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在网前看到昔日中国女排副攻快速移动相互掩护的战术进攻。现在欧美女排主流打法就是弱化副攻的进攻,以边攻进攻为根本,副攻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拦网,至于网前的进攻完全属于突袭,有一个算一个。而中国女排要想取得好的成绩,紧紧依靠边攻实力肯定是不占优势的。所以,副攻在进攻中的重要作用还是要给予足够重视。排管中心主任赖亚文与现任排管中心副主任盖洋曾经共同合作的论文题为《中国女排战术运用特征研究》。从这题目就可以看出,赖指导对战术攻的肯定程度。



中国女排作为世界级女排队伍,特别是长期处于强队之列,确立再次夺取冠军的目标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主要对手的战术分析是备战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所谓的战术运用特征,其实无非就是中国女排的各项进攻套路的组合比较。我没有具体看过这篇论文,不过从标题可以看出,赖指导也好,盖指导也罢,还是希望把战术攻作为中国女排拿分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手段甚至是根本手段。或许赖指导对于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我们惜败给古巴队还是心有不甘,不过战术攻的关键还是在于一传,而且战术攻不仅对一传的完美到位要求相当高,对二传的攻传细腻要求以及副攻的跟进抢点以及网口的预判要求也是相当苛刻。不然,北京周期时国家队也不会把薛明转会到天津女排希望她加强和魏秋月的配合以形成有名的“明月”组合。



以这样的背景,我们再回到今年国家队的集训名单。和过去国家队集训时扩大范围不同,本次国家队副攻线上的集训队员并不算多,副攻:王媛媛、万梓玥、单琳倩、陈厚羽、王奥芊。这里面除了王媛媛是巴黎奥运周期的国家队主力,其他的队员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首次进入国家队成年组。万梓玥、单琳倩、陈厚羽都应该是国青标准队员,不过她们三位已经在国内排超联赛上有过征战记录。首次入选的王奥芊是妥妥的国少队队员,身高达到一米九六,这又是一位头顶天才少女称号出道的小队员,有球迷称之为“小赵蕊蕊”。我没有怎么看过王奥芊的比赛,仅仅只在网上搜到过2024年在泰国佛统举行的U18女排亚锦赛决赛以及2024年亚洲东区女子排球锦标赛决赛,这两场球王奥芊打得都很积极,二三号位的进攻运用自如。不过请注意,对手的网口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所以对年轻的王奥芊来说,凭借身高优势或许可以打开局面,但是这种优势可能不会太长久。对王奥芊来说,高度只是基础,重点还是要放在快和变上。当然,对她来说,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年龄,对这种起点极高的小队员,只要合理的培养和打磨,袁心玥的成就就不会是可望而不可即。其他几位中,在上赛季的排超联赛,万梓玥的表现非常抢眼,尤其是拦网环节,她以71次拦网得分进入拦网榜前十。单琳倩除了在拦网端有突出表现,进攻环节同样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这里面其实我最看好的还是陈厚羽。虽然因为上海女排有高意和薛翼枝坐镇,她只能算替补。但是陈厚羽的比赛气质相当好,而且上场就能发挥。特别是对边攻在两端的拦网,我觉得她做得非常好,能跟得上对手的二传速度,也能拦住对手边攻的进攻,脚下移动速度相当给力。



这对副攻来说特别是拦网环节的发挥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当然,陈厚羽还是要面对单琳倩、万梓玥的竞争局面。而且总体来说, 这几位年轻小将都属于有身高但是技术细腻程度欠佳的类型,技术的精细化打磨是她们绕不开的话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