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食品添加剂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添加剂种类繁多,经常看到配料表中的诸多添加剂,大家都是一脸的懵,到底哪些常见的添加剂对身体危害更大,哪些危害更小?
常见的添加剂有防腐剂,调味剂,增白剂,抗结剂,着色剂,保鲜剂,增香剂,增稠剂,酸度调节剂,稳定剂等等等等,本文统计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添加剂,为大家购买食品时提供参考,欢迎收藏转发!
一、常见防腐剂
在食品领域作为一种重要的保鲜剂,能够有效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是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化学物质,通过如减少微生物的代谢、破坏细胞结构和改变环境条件,减少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防止变质。分为有机与无机两类。常见的有机类有山梨酸、山梨酸钾、苯甲酸、苯甲酸钠、丙酸钙、丙酸钠、过氧化氢、脱氢乙酸钠、双乙酸钠、脱氢乙酸、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等
苯甲酸及其盐类(如苯甲酸钠):多用于饮料。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一般是以苯甲酸和碳酸钠为原料,经过化学反应生成苯甲酸钠。一直以来,科学界对苯甲酸争议较大,认为其过量食入可能会导致肝脏、肾脏等损伤,甚至致癌。
山梨酸及其盐类(如山梨酸钾):应用广,包括面包、奶酪、肉制品等。山梨酸钾是危害小的食品添加剂,其危害性比苯甲酸钠小,防腐效果却是苯甲酸的5~10倍。
亚硝 酸盐类(如亚硝钠):由硝钠和铅共热制得,主要用于肉类制品的染色(工业染色剂)与防腐。亚硝钠的毒性很强,摄入超过3g的亚硝钠就可致人眩晕、呕吐甚至丧失意识。我国食品添加剂要求,其残留量为肉类罐头不超过0.05g/kg,肉类制品不超过0.03g/kg。
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水溶液俗称双氧水。主要用作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减少剂,用于氧化、防腐,还可以起到“漂白”效果。虽然过氧化氢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但它的分解产物氢氧基可能与DNA和细胞膜发生反应,并导致突变和细胞损伤。
二、常见食品添加剂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增稠剂、甜味剂、色素、增味剂、酸味剂、稳定剂、香精和膨松剂。这些添加品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以改良食品品质和延长保质期。
瓜尔胶、黄原胶:两者均为增稠剂。食品瓜尔胶是从豆科植物—瓜尔豆中提取出来的。黄原胶是一种以糖类为原料的、经过野油菜黄单胞菌发酵而生产出的一类细菌胞外杂多糖。两者虽然叫胶,但是基本为天然形成,对于普通人群而言,用作食品添加剂是可靠的。
碳酸钠、碳酸氢钠:两者具有调节酸碱度、使食品蓬松、增加弹性和延展性、改良口感的作用。前者俗称纯碱,又称苏打,后者称为小苏打。碳酸钠在潮湿空气中会潮解,慢慢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部分变成碳酸氢钠。这两者作为添加剂对人体伤害不大。
姜黄素:主要来源为姜科植物郁金块根、姜黄根茎等,作为香料,对人体危害不大,反而有一定抗氧 化和消炎作用。
栀子黄:栀子果去壳萃取得来,作为一种常见的染色剂,目前未发现危害。
呈味核苷酸二钠:常用的食品增鲜剂,能显著提升食物的鲜味达普通味精的40倍。大量摄入会导致体内嘌呤含量增加,进而促使尿 酸水平升高。
焦磷酸钠:机械加工中作为除锈剂,动物脱毛剂等。常用于灌肠、速冻鱼虾、火腿、卤制品,它能有效的保持食品内部的持水性。少量食用焦磷酸钠对人体无害,如果长期大量过多摄入可能会增加肝肾的负担。
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镁:这三种在食品中主要用作脱酸剂,抗结剂,调节酸碱度,增强食品的稳定性。未见对人体有害的报道。
核黄素:维生素B₂又称核黄素,属B族维生素,在面食中作为着色剂,基本没有什么危害。
亚铁氰化钾:具有抗结性能,如在食盐中加入可防止食盐固结。其遇酸与遇碱都会生成有毒物质。
后记:其实规定剂量内的添加剂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危害,不过对于有些添加剂的致病研究目前尚无终定论,不过一般来自生物提取的添加剂相对于合成添加剂应该是更为适合。
过去曾用作人造奶油着色的“奶油黄”等,其他用途的人工合成添加剂,如玫瑰红-B,橙黄-SS,碱性槐黄等,后期在动物身上都能诱发癌,不能用于人类食品中。目前虽然有很多添加剂并无确切的损害研究出来,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明确的答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对孩子的食品,尽量还是选择添加剂少或者生物合成添加剂,谁也说不好是否对孩子的将来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你说是不?
(免责声明)本人文章均为自己创作,或部分摘自作者前期文章,但作者并没有拍照能力,所以文章描述素材、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时间联系作者,作者将立刻删除内容!非常感谢!创作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