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TA们用这些关键词概括:
传统、写实、坚持、梦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编剧张冀
酝酿、厚积薄发
——电影美术指导、视觉艺术家叶锦添
创新、输出、飞跃
——演员黄轩
梦幻、伟大、热爱
——导演、编剧董润年
努力、创新、传承
——演员乔杉
追逐、引领
——青年导演崔睿
坚持、青春
——作家、编剧饶雪漫
沉淀、展望、回溯
——演员李梦
传承
——青年演员张宥浩
新的机遇、惊喜
——戏剧导演、编剧丁一滕
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问世,到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问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胶片到粒子水墨,中国电影用两个甲子完成了追逐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中国文艺网专访十余位文艺工作者,推出系列专访视频《光影道》,聆听他们与中国电影的故事。
电影《中国合伙人》海报 图源:豆瓣
2012年,籍籍无名的张冀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最终执笔《中国合伙人》。多年后他在商场偶遇一位家具经销商,对方坦言正是受这部电影触动,才决心来北京创业。这段偶然的对话让张冀感慨:“我相信电影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电影好像是有一种力量的。”这段始于创作的缘分,最终在现实中形成了艺术与生活的奇妙回响,印证着电影跨过银幕的精神感染力。
电影《卧虎藏龙》剧照 图源:豆瓣
叶锦添凭借《卧虎藏龙》的东方美学征服世界,摘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让全球见识到传统武侠的气韵风骨。二十余年后,他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再启东方奇幻叙事,从商周青铜器纹样到神话人物造型,将古籍中的文字意象转化为震撼银幕的视觉史诗。谈及传统文化,他始终坚信:“像《封神演义》《西厢记》《牡丹亭》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肯定是有价值的。它们不是陈旧的、过时的,我会用当代的价值观去呈现,把优秀的内容展现出来。”
电影《芳华》海报 图源:豆瓣
从《芳华》到《1921》再到《长津湖》,黄轩以光影为笔,将岁月里的“山海情”凝练成鲜活的角色,让时光在眼眸流转间,悄然记录下时代的脉搏与温情:“作为电影人,其实就是在记录时代。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比如说作品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光影的方式……记录着我们时代的变化、时代的脚印。”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上,董润年、应萝佳获优秀编剧奖,电影《年会不能停!》获优秀故事片奖
董润年耗时五年打磨、三度推翻剧本的《年会不能停!》,以荒诞职场叙事戳中打工人痛点,该影片及其编剧摘得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与优秀编剧奖。谈及创作,董润年直言:“电影是具有当下性的艺术,需要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挖掘契合时代特质的故事,一直是我创作中持续思考的核心。”
电影《如意饭店》《志愿军:雄兵出击》海报 图源:豆瓣
以戏为桥,传承为脉。乔杉在提到与李雪健的合作经历时,被老艺术家对表演的赤诚热爱与极致专注深深触动,这份来自前辈的精神馈赠,化作他塑造每个角色时的严谨态度。张宥浩将片场化作传承的课堂,把前辈的扶持视为前行灯塔,在每一次与资深演员的合作中,认真观察记录着前辈的表演细节。
电影《消失的她》、舞台剧《看不见的客人》海报 图源:豆瓣
破圈造梦,跨界革新。崔睿执导的《消失的她》不仅在国内票房亮眼,在海外上映后,刷新2020年后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首周末华语电影票房最高纪录;丁一滕首创“新程式戏剧”,尝试将电影改编为舞台剧,碰撞出跨界艺术火花。
网剧《隐秘的角落》、微短剧《不一样的她》海报 图源:豆瓣
网络文艺,焕发新姿。李梦在网剧《隐秘的角落》的实践中感受到行业反哺,坦言“网剧让电影内容更丰富、制作更精良、节奏更鲜明”,展现出跨媒介创作的互促价值;饶雪漫则带着电影人的专业视角投身微短剧领域,其新作《不一样的她》系列,正是以“接受、共存、挑战”的态度,尝试为微短剧注入电影级的叙事质感。
新时代,中国电影人正以新思维破局、新态度求索、新作为赋能,在银幕内外书写着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
中国电影走过120年光影历程,一代又一代电影人在传承与创新中铸就独特文化基因。站在双甲子节点,中国电影以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对艺术本体的坚守、对文化根脉的转化,在光影长河中持续书写文化自信。
《光影道》系列专访视频将在中国文艺网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对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看法,我们将抽取评论点赞最高的3位粉丝送出纪念品!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编辑 | 胡安冉、林芳羽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