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这事儿就是假的,是宋太宗赵光义和宰相赵普杜撰出来的。

宋太祖赵匡胤答应杜太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这件事情,还得杜太后说起。

961年,杜太后病重,于是把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叫到身边,嘱托后事。

当赵匡胤和赵普来到杜太后的病榻前,一番嘘寒问暖后,杜太后话锋一转,主动切入正题。



只听杜太后对赵匡胤说道: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吗?”

此时,赵匡胤看着病重的老母,心里十分难受,也没心情去思考自己为什么得天下,只在一旁哽咽哭泣。

杜太后见状,当即安慰道:

“我都这把年纪了,如今病入膏肓,自知命不久矣,这是自然老死,哭也没用,我正要和你交代大事,你却只顾着哭?”

听完此话,赵匡胤才反应过来,当即对杜太后之前的问话进行了几秒钟的临场思考,随即便说出来自己的答案:

“我之所以能得天下,这都是祖宗和太后积德庇佑的结果。”

杜太后听完,摇了摇头,说道:

“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原因是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临终前让年幼的儿子继承皇位,统治天下,导致人心不归附。如果后周有年长的君主,你怎么可能得到天下?你和光义(赵光义,即宋太宗)都是我的儿子,你死后应当传位给你弟弟。天下如此广大,能立年长的君主,才是国家的福气啊。”

赵匡胤听完之后, 没有任何反驳,当即叩头痛哭说:“儿子岂敢不听从母亲教诲。”

杜太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嘱咐一旁的赵普,将她的话记录下来,写成盟誓文书,并在文末标注“臣普记”。

在这份文书中,关于皇位的继承,按照杜太后的意思,等赵匡胤死后,传位给二弟赵光义,将来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日后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接着,赵匡胤便将这份盟誓文书装在金匣中,命谨慎可靠的宫人掌管。

杜太后的意思就是让赵匡胤日后将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这份盟誓文书也成了后来赵光义证明自己登基合法性的说辞。

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但我认为金匮之盟是杜撰的,是赵光义地位不正,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费尽心机杜撰出来的。



金匮之盟根本经不起推敲,主要有以下几个漏洞。

第一,杜太后病逝的时候,赵匡胤才34岁,长子赵德昭已经10岁。

虽然赵德芳年纪尚幼,但赵匡胤也不过34岁,还很年轻,正是壮年之时,而且年富力强,身体很好,还能带兵打仗,从未听说有什么疾病。

杜太后在这个时间整这么一出,她这是担心儿子早死,孙子年纪太小,无法担当大任的意思了。

这十分反常,哪有人会天天想着自己年轻力壮的儿子说不定哪天就死了的?她这个思维就不符合常理,逻辑也不对,这不是咒自己儿子早死嘛。

她凭什么就认定赵匡胤会英年早逝,就算是当年的后周世宗柴荣,那也活到了39岁。

即便赵匡胤短命一点,活不过50岁,在40多岁就死掉,那他的长子赵德昭也20岁成年了,完全可以亲政了。

所以杜太后拿这个说事儿,思维很反常。

第二,金匮之盟公布的时间存在重大问题。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金匮之盟是在981年,当时是赵普进献给宋太宗,然后公布出来的。

也就是说,连赵光义本人都不知道有金匮之盟这事儿存在,是赵普跟他说了以后,他才知道,然后命人按照赵普所说的地方找出这份文书,然后才公布的。

那么,这事儿的漏洞就很大。

首先,赵普进献金匮之盟的时间是981年,此时赵光义已经登基6年,赵普为什么不在宋太宗登基的时候就拿出来,而是要等到6年后才拿出?

要知道,宋太宗在没有任何遗诏的情况下,是赶在赵德芳之前入宫,抢先一步夺得皇位。

这种在没有遗诏之类的合法授权下,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皇位,打破了自古以来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

因此,他的帝位合法性从登基那天开始,就一直缺乏合法性,赵光义也长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这事儿在朝野上下已经属于公开的秘密。

那么,赵普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把金匮之盟的事情说出来,并提供当年在杜太后病榻前立下的盟誓文书,反而要六年后才说。

要知道,赵光义长期苦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不足问题。

赵普当时已经失势很长时间了,如果他及时拿出金匮之盟,帮赵光义解决了皇位的合法性难题,那就是大功一件,到时候必然受到重用,东山再起,可他竟然放过这么一个大好机会。

如果我们再了解一下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恩怨,基本就能找出原因了。



最开始,早在宋太祖赵匡胤还在世的时候,赵普和赵光义就为了争夺权力明争暗斗。

当时,赵普是宰相,赵光义是开封府尹。

值得注意的是,五代十国至北宋初期,开封府尹这个职务至关重要,主要负责掌管京师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

能担任这个职务的人,要么是储君,要么是事实上的储君。

赵光义担任这个职务后,开始不断地在朝廷中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宰相赵普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一山不容二虎,两人最终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了斗争。

最终,由于赵普受到赵匡胤的猜忌,被罢免宰相职务,调出京城,赵光义由此一家独大,他的势力逐渐尾大不掉。

后来赵匡胤离奇身亡,赵光义登基为帝后,对于赵普这个昔日的政敌,赵光义当然是没有好脸色的,赵普也因此坐了好几年的冷板凳。

当时,赵普原本是要到地方上担任要职的,但他担心远离京城的话,会加剧赵光义对他的猜忌,因此他主动申请留在京城。

目的很简单,与其到地方上被皇帝猜疑,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活,不如就待在京城,把自己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让皇帝随时能知道自己的一切,好让皇帝放下猜忌之心,自己也不用每天担惊受怕。

赵光义于是让赵普担任太子太保,这是一个虚职,没有任何权力,相当于是让赵普提前退休了。

就这样,赵普开始了在京城坐冷板凳的生涯。

此时,担任宰相的正是赵光义的心腹卢多逊,卢多逊跟赵普不和,经常找各种理由打压赵普。

面对卢多逊的打压,早已失势的赵普根本没有还手的能力,只能忍着。

一直到六年后,赵普终于爆发了,他深知,要想不被人整死,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

为今之计,他只有想办法东山再起,重新掌权,才有能力应对政敌的攻击。

不久之后,赵普主动进宫找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给皇帝大人说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金匮之盟。

赵光义听完之后,龙颜大悦,当即命人找出那份盟誓文书,然后公布于天下。

自此以后,赵普重新受到重用,再次担任宰相职务,而且加封梁国公。

看到了吧,只要拿出金匮之盟,即使赵普是赵光义昔日的政敌,照样受到重用,甚至给他的封赏比以前赵匡胤时代更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金匮之盟是赵普东山再起、飞黄腾达的核心筹码。

他早一天拿出来,那就早一天东山再起,不用再过那种被皇帝猜忌,被政敌打压的生活,他为什么还要长期忍受坐冷板凳、被政敌打压的生活,整整6年后才拿出金匮之盟?

这逻辑上根本说不通,而且十分反常。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赵普手里根本没有什么金匮之盟的文书,这都是他编造出来的故事。

由于本来就不存在什么金匮之盟,所以赵普在一开始被边缘化,遭政敌打击的时候,早已失势的他,根本没办法反击,只能忍着。

六年后,他遭到的打击越来越重,于是就不忍了。

在一番苦思冥想后,他看准了赵光义得位不正,皇位的合法性饱受质疑的痛点,于是杜撰了金匮之盟的故事。

目的是将这个杜撰的故事,作为自己的投名状,替赵光义解决皇位合法性问题。

作为回报,赵光义投桃报李,必然重新重用他,到时候,赵普将东山再起,重新回到朝廷权力中心。

这就是赵普的算计。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赵普对赵光义的痛点把握得很准,他杜撰的金匮之盟也帮赵光义解决了大难题。

正因为如此,赵普前脚进献了金匮之盟,赵光义后脚就让他担任宰相,还加封梁国公。



第三,宋太祖赵匡胤前后的表现不符合逻辑。

金匮之盟说白了就是一份合法的皇位继承诏书,然而,涉及到皇位继承这么重大的事情,赵匡胤竟然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

就连他最亲近的宋皇后都不知道这件事,而赵光义作为金匮之盟指定的继承人,他竟然也不知道有这回事。

赵匡胤死的时候,金匮之盟已经立下整整15年,赵匡胤15年来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一个字,这不是很奇怪吗?

最关键的是,赵匡胤当时将这份盟誓文书交给宫人掌管。

这么重要的一份文书,负责保管的宫人一定是心腹,而且深受器重。

但这个宫人是谁,叫什么名字,当时担任什么职务,完全没有任何信息。

要知道,赵匡胤离奇身亡时,太监王继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一个太监,都能青史留名,可负责保管金匮之盟的宫人,一丁点信息都没留下。

这就很奇怪。

到赵普进献金匮之盟的这一年,距离杜太后去世,已经过了整整20年,说到底,所谓的金匮之盟,就只是赵普一个说的,其它再无任何人知道有这回事。

很明显这就是赵普为了东山再起,杜撰出来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