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和美国签署矿产协议

新华社消息,乌克兰当地时间5月1日,乌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笔终于落下,签下了她的大名,也等于将乌克兰的未来交给美国。斯维里承认,乌克兰与美国签署了矿产协议。



乌克兰和美国签署的这份矿产协议,其实是一场双方反复拉扯的“利益交换游戏”。表面上看,美国如愿以偿拿到了乌克兰的矿产开发权,但实际操作起来远没有想象中简单。这场协议的核心是成立一个由美乌共同管理的“重建投资基金”,双方各占50%股份,专门用来开发乌克兰的稀土、锂、钛等战略资源。



但乌克兰政府反复强调,他们保留对境内所有矿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地下资源归属权仍然属于乌克兰。这就像两个人合伙开公司,虽然美国出了钱,但乌克兰作为“地主”,有权决定在哪里挖矿、挖什么矿,美国只能通过基金参与分成。



美国背后的小算盘

不过,美国的算盘打得很精。他们要求基金的收入全部来自新颁发的采矿许可证,也就是说,乌克兰必须不断开放新矿区才能让基金运转起来。这就像给乌克兰套上了一个“资源开发加速器”——为了维持基金运作,乌克兰可能不得不加快开采速度,甚至牺牲环保标准。



更关键的是,美国承诺用新的军事援助(比如防空系统)来折算基金投入,这意味着乌克兰每得到一批武器,就相当于把一部分矿产收益提前“抵押”给了美国。



这场协议的谈判过程堪称“过山车”。特朗普最初的草案简直是“霸王条款”,要求乌克兰用矿产收益偿还美国过去三年的援助债务,甚至想直接控制乌克兰的能源系统。泽连斯基当场就炸了,在白宫跟特朗普吵得不可开交,直接导致协议差点流产。



经过三个月的拉锯战,美国不得不让步:删除了债务条款,同意基金由双方平等管理,还承诺不影响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进程。但乌克兰也妥协了——原本要求的“安全保障”条款被淡化,美国只承诺“支持乌克兰长期和平”,却没写进具体的军事保护措施。



矿产协议下的隐患

对乌克兰来说,这是一场“饮鸩止渴”的豪赌。他们确实需要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来重建经济——战争摧毁了50%的基础设施,东部70%的矿产资源还被俄罗斯控制着。但协议也埋下了隐患:未来十年内,基金的利润不能分配,必须全部再投资到乌克兰。这意味着美国可以长期锁定乌克兰的资源收益,而乌克兰短期内看不到实际回报。



更要命的是,协议明确禁止“资助俄罗斯的国家”参与乌克兰重建,这相当于把中国等国家排除在外,乌克兰可能因此失去多元化的投资机会。 国际社会对这份协议反应复杂。欧盟表面上支持,但私下里担心美国独吞乌克兰资源——毕竟乌克兰的锂和稀土对欧洲的电动车产业同样重要。



俄罗斯则直接把协议视为“西方殖民行为”,梅德韦杰夫甚至嘲讽特朗普“在中国问题上失算了”,暗示俄罗斯可能转而寻求与中国合作对抗美国。而乌克兰国内更是吵翻了天:亲西方派认为这是“救命稻草”,反对派则指责政府“卖国”,担心美国企业会像“蝗虫”一样掠夺资源。



乌克兰要面对的难题

这场协议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乌克兰的矿产开发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东部矿区被俄军占领,二是现有基础设施落后,很多矿山还在用苏联时期的设备。美国企业如果真要大规模开采,可能需要先投资数百亿美元重建道路、电网和提炼厂,这对已经负债累累的乌克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全球稀土市场年规模只有120亿美元,特朗普之前喊出的“5000亿美元稀土偿还债务”纯属夸张,乌克兰的矿产资源能否支撑起美国的野心,还是个未知数。这份协议就是美乌之间的一场“政治交易”。美国用资金和军援换取资源控制权,乌克兰则用资源主权换取生存空间。



美国和乌克兰双方都没把它当正常经济协议——美国想借此巩固对乌克兰的影响力,乌克兰则试图“绑定”美国对抗俄罗斯。这场赌局的输赢,最终可能取决于俄乌冲突的走向:如果战争长期化,乌克兰的资源可能永远埋在地下;如果实现和平,美国能否兑现投资承诺,又会成为新的悬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