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小雨飞防,渔业致富指南, 安徽农业科学,VIP。
江西一河道鲫鱼顶水泛滥
4月19日,IP地址为江西的博主@小雨飞防发布了一则短视频,具体地址未知,我们只能按博主的IP地址为参考。这个视频没有配文,不过加了4个话题,分别是“逮鱼摸虾”、“山间小溪”、“我的乡村生活”、“最美原生鱼”。
视频中可以看到走向一处野外的小溪流,溪水非常的湍急,但溪流边缘却隐隐约约贴着很多白色的小鱼。当博主走到近前,我们会发现水面有许多小鲫鱼不断跳起落下,溪流边缘密密麻麻满是鲫鱼!这场面让人恨不得钻进屏幕,哪怕我不能带回家,帮忙捞鱼也肯定很爽。
视频的后半段,博主展示了这些鲫鱼有多好捞,他只是将伸进水中,轻轻一捞就捧起了多条鲫鱼。这些小河鲫一看就靠谱,煎一下熬汤得有多鲜都不敢想。然后博主开始将鱼装进红桶,遇到这种情况要克制不带回家看来是不可能的。
该博主在同日发布了另一则视频,展示的依然小溪鲫鱼顶水的场景,不同的是,刚才的视频更多的是展示鱼群的壮观,而这个视频则开始发力捞鱼了。博主一行似乎是3个男子,他们分工合作,两个人站在水中,用网兜放在水中。不一会儿网兜中就装了不少的鲫鱼。然后将鲫鱼倒到红桶中。岸上待命的人等到红桶快满就将鲫鱼装到麻袋中。
他们的收成有多好?根据博主在评论区的回复可知,他们在20分钟内居然搞到了200斤!看视频中鲫鱼的密度,这个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应该不高。
网友看到了除了羡慕还勾起了深深的回忆,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但是看着网友们的描述确实是很有感觉。有个网友表示:“这画面一下把我拽回了小时候!挽起裤脚踩进清凉溪水,摸到滑溜溜小鱼的瞬间,快乐比啥都纯粹!”还有个网友表示,这一幕少说有30多年没见了。
另外一则网友则比较在意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除了可能是过去资源比较好这个客观原因,鲫鱼群聚集肯定是存在其他可能性的。网友们对此的说法各不相同,有说是因为3月是鲫鱼繁殖期;有说是因为有人下药了,所以鱼往河岸两边靠;有人说就是鱼多,水流太急了,鱼游累了,靠在水流缓的地方休息;有人说下大雨了上水了,就是会这样;有人说是雷雨天气逼得鲫鱼往上游跑;还有说就是鱼塘跑出来的。
这些说法确实都有可能性,但都是结论,导致这些结论的原因是什么?还是无法解释。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鲫鱼的繁殖期集中在3~7月,根据各地的水温和地域气候,以及鲫鱼本身的品种不同可能有差别。不过江西的鲫鱼在3~5月出于繁殖高峰期是没有啥问题的,生殖本能可能是导致鲫鱼群聚集的原因。
鲫鱼属于在春季进行产卵的鱼类。当水温稳定维持在15℃至20℃这个区间时,性腺发育成熟的鲫鱼个体会朝着上游游动,去探寻适宜的产卵场所。雌性鲫鱼需要借助逆流游动的过程,让水流冲击自身,以此刺激性腺进一步发育,同时依靠水流的冲刷作用完成排卵。鲫鱼的鱼卵带有黏性,必须附着在浅水区域内的石块、水草或者枯枝的表面。而河岸地带由于底质情况复杂、遮蔽物众多,所以是鲫鱼产卵的理想之地。
在鲫鱼的繁殖期,雄鱼会主动去追逐雌鱼,通过与雌鱼腹部摩擦的方式,促使雌鱼排卵。这种独特的繁殖行为,直接致使鲫鱼群在近岸的浅水区域出现密集聚集的情况。倘若进行解剖观察,会发现性腺成熟的雌鱼,其卵巢重量占体重的15% - 20%,卵巢内的卵粒饱满且呈现出橙黄色;而轻压雄鱼的腹部,会有白色的精液流出。此外,河岸上附着的透明卵粒,同样是鲫鱼繁殖行为的有力证明。
不过是否有这些情况,博主应该是没太在意。
如果刚好下大雨了,或者刚好恰逢雨季,溪流水量增加水流速加快,那鲫鱼就得对抗急流,这可能让它们消耗大量的能量,于是就得主动靠近河岸附近的缓流区以节省体力。
雷雨天气与水位突变可能短期激化鱼群迁移行为。低气压伴随的雷雨会使水体溶氧量下降,迫使鲫鱼上浮至溶氧较高的水面或上游区域。同时,雷电产生的低频振动可被鲫鱼侧线系统感知,引发恐慌性顶水逃窜。暴雨后溪流水位上涨,淹没岸边植被区,鲫鱼会短暂进入这些新生浅水区觅食水生昆虫或藻类。
另外人为因素也确实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不过我感觉不太可能是被放药了。因为如果药效太强,鱼类会因中毒缺氧而浮头靠岸,但此类情况常伴随大量翻肚死鱼、鳃部出血的情况,但视频中看起来完全没这么严重。就算只是麻鱼的药,那些鱼也会变得迟缓,但看视频中,博主抓这些鱼的时候,这些鱼的躲避动作还是很敏捷的。
至于有没有可能是养殖场出逃的,这个真不好说,毕竟是需要明确的证据的,不然就完全是推测罢了。
总之出现这样的现象倒是不奇怪,但是如果这种现象持续超2周或出现死鱼,那就得留意了,到时候要立即联系渔业部门进行水质毒理检测,以排除污染物或病原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