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双语视频《不跪!》,用历史影像与现实对比的方式,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在关税战中绝不妥协的立场。视频中特别提到,向霸权低头只会陷入更深的危机,就像当年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后陷入长达三十年的经济停滞。而就在视频发布不到24小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松口,表示愿意与中国和解,但前提是“必须达成一项公平的协议,不能像拜登时期那样每年损失1万亿美元”。这场从极限施压到现实让步的转变,既是美国经济困境的无奈选择,更是中国坚定立场的战略胜利。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从一开始就充满矛盾。2025年4月,他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4%的“对等关税”,试图通过高额关税扭转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但中方迅速反制,将对美关税提高至84%,并在世贸组织起诉美国的单边霸凌行为。双方的强硬态度导致全球股市剧烈震荡,美股三大指数一度暴跌超5%,特斯拉、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市值蒸发超万亿美元。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让美国国内企业和消费者苦不堪言。特朗普原本期待中国先服软,但中方用《不跪!》视频明确表态:“以斗争求合作则合作存,以妥协求合作则合作亡”。
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不在中国,而在自身。2024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1.21万亿美元,其中对华逆差2954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29.2%,但全球逆差占比却从47.9%降至24.6%。这说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只是将逆差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家。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去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空心化——中低端制造业大量外迁,国内消费全靠进口支撑,再加上美元升值推高进口需求,形成“越买越差”的恶性循环。正如中国驻法国大使邓励所言:“美国贸易逆差根源是国内储蓄和消费结构失衡,加征关税只会反噬自身。”
特朗普所谓的“公平协议”,本质是想让中国替美国的结构性问题买单。他此前与印度、日本谈判时,惯用手法就是要求对方扩大进口美国商品。这次虽未明说,但“挽回1万亿美元损失”的条件,显然是想让中国增加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采购,甚至开放金融市场。这种“美国优先”的逻辑,完全无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的产业升级需求,更罔顾中美经济互补的客观事实。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超过4000亿美元,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远高于中企在美。如果真按特朗普的要求“对等”,美国企业将失去中国市场的巨大红利。
历史经验证明,任何试图通过胁迫改变贸易格局的做法都注定失败。1985年《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日本为缓解冲击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最终导致资产泡沫破裂,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中国从日本教训中汲取的经验是:核心技术要自主,产业升级要坚定,绝不能被外部压力打乱节奏。外交部视频《不跪!》中提到的“以合作促共存”,正是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的新思路。
这场关税战的本质,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特朗普团队错误地认为,通过关税大棒可以遏制中国发展,但他们低估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和市场潜力。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虽受关税影响,但机电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仍保持增长,而美国农民、消费者却要承受物价上涨的苦果。更讽刺的是,美国国债已突破36万亿美元,每年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玩法,让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显得格外苍白。
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谈判可以,但必须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不跪!》视频结尾的那句“为中国,为世界,吾辈当奋发图强”,既是对国内的号召,也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如果特朗普真有诚意解决问题,就应该正视美国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而不是把责任甩给中国。否则,这场关税战的结局,只会让美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