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争执了两个多月后,美国和乌克兰终于签署了矿产协议,为特朗普的“上任一百天”送出了一份急需的礼物。这场协议的核心,是美乌共同设立“重建投资基金”,美其名曰吸引西方投资、助力乌克兰战后重建,实则是美国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攫取乌克兰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权。协议规定,双方各占基金50%股权,由开采乌克兰稀土、石油、天然气等新收入填充,前10年利润全部用于乌克兰国内投资。但美方特别强调,任何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都不得参与基金项目——这显然是冲着中国来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份协议背后藏着美国的双重算计。一方面,特朗普需要在百日任期内拿出“政绩”,用矿产协议证明自己“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承诺;另一方面,美国真正的目标是打破中国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垄断。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开采和精炼产业,直接卡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脖子。而乌克兰境内有22种美国列为关键矿产的资源,其中稀土、锂矿等对尖端武器和清洁能源技术至关重要。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是:先通过协议分走乌克兰一半矿产,再施压俄乌停火,让美国企业安全开采,最后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但现实往往比剧本残酷。首先,俄乌停火遥遥无期,只要战争继续,美国就无法安全开采矿产。其次,乌克兰的稀土储量被严重高估,锂矿品位远低于商业开采标准,且相当一部分稀土矿位于俄军占领区或前线附近。更讽刺的是,即便美国拿到矿产,也绕不开中国的精炼技术——全球90%的稀土分离和提纯产能都在中国手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乌克兰的稀土资源在国际矿业数据库中几乎没有记录,所谓“欧洲最大锂矿”也被俄军控制,开采成本高昂且技术落后。
这场协议的签署过程更是充满戏剧性。特朗普最初要求乌克兰偿还“数千亿美元援助债务”,泽连斯基则坚持“援助是赠予”,双方一度闹到在白宫激烈争吵。最终,美国放弃了债务条款,乌克兰则放弃了对安全保障的要求。这种“双输”局面,暴露了美乌关系的脆弱性:美国想“止损离场”,乌克兰则想“以资源换生存”。协议签署后,美国财长贝森特高调宣称“向俄罗斯表明结束战争的决心”,但分析人士指出,这不过是特朗普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表演。
对中国而言,美国的小动作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是黔驴技穷。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更在于全产业链技术垄断。从开采到精炼,从分离到提纯,中国掌握着全球独一无二的工艺。美国曾试图扶持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但该公司产能仅为中国的十分之一,且环保问题频发。即便乌克兰真的有稀土,也需要运回中国加工——这就是美国绕不开的“中国陷阱”。
这场协议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它既是特朗普的“百日政绩工程”,也是美国霸权衰落的缩影。当美国试图用协议“收割”乌克兰时,欧洲国家冷眼旁观,中国稳坐钓鱼台。真正的较量不在纸面上,而在稀土精炼技术的壁垒、产业链的掌控力,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中。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再响,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在关键矿产领域,中国才是真正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