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四川的朋友通电话,他刚考完中医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老专长)面试,语气里满是感慨。原以为“专长”考核该是术业有专攻,比如他报的针灸就只考针法灸法,结果现实给他来了个“下马威”——从脉诊舌诊到中药方剂,从整体观理论到急症针灸方案,五套考题像撒网一样,把中医基础、临床各科全兜了进去。抽到10号最后一个考的他,在候考室里看着手机被收走,听着前几位考生讨论“浮脉主表”“回旋灸操作”,心里直发慌。

更让人头疼的是报考流程。找两位执业中医师推荐,光凑齐签字、手印、证件复印件就跑了好几趟,卫健局审核时随时可能要求补材料,难怪他说“比备考还折腾”。而考试内容的广度,让自学成了“hard模式”——没系统梳理过中药性味归经,没背过方剂组成剂量,单凭临床经验很难应对。连考官都委婉建议“报个班”,这话听着像暗示,又像无奈的现实。



朋友的经历,让我想起中医传承的老话题。一方面,严格考核是为了筛除非专业从业者,保障中医队伍质量;可另一方面,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本就带着对传统医学的热爱入行,却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备考资源不足,被高门槛挡在门外。当“专长”考试变成“全才”考试,还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去面对它。

或许,考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中可以更柔性。比如公布官方考纲,让考生有明确的复习方向;比如提供免费或低价的线上备考资源,对于有条件的人也可通过报班增加通过率。中医的传承不该只靠“筛选”,更需要“引导”——让真正热爱的人有路可走,让传统医学在规范中保持活力,这或许才是考核的意义所在。

挂断电话前,朋友还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学。我想,中医的魅力本就在于“博”与“专”的结合,只是希望这份热爱,不会被过高的门槛消磨殆尽。毕竟,医学的温度,从来不该被考试流程或培训费用丈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