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菲律宾将举行一场中期选举,这场选举算是2028年总统大选的“前哨战”,对菲律宾未来三年权力格局和政策走向影响非常大。

然而在这一关键时间点上,小马科斯政府不好好准备竞选,反而将矛头对准中国,污蔑称“中方正在干预菲律宾的选举”。



(菲总统小马科斯)

菲律宾国家安全委员会是这样说的,“有迹象表明,一场信息战正在菲律宾展开,而背后有中方势力支持,目的是干预即将举行的选举”。至于如何干预,菲情报局副局长则称,中方机构正在菲律宾加剧分裂性政治言论,并开展支持其他候选人的行动。

但是具体的证据,以及是哪些迹象表明中方有这些行动的,菲方并没有说明。

更离谱的是,在菲方拿不出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小马科斯还虚张声势地表示,自己已经得知了所谓的外国干预,并且将对此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然而就在近日,菲律宾媒体报道的一则新闻,就让我明白了,菲方为何突然指控中方干预选举,却还找不到证据。

日前,一个名为弗朗西斯·托伦蒂诺的菲律宾参议员就表示,在下月的选举中,一些“亲华候选人议员”,将提议废除菲律宾的《海洋区法》。若是这些议员竞选成功,那么菲律宾在南海地区主张自身权利的基础将会被削弱,菲方的法律基础也将陷入瘫痪。

我们都知道,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是由1898年《美西和平条约》等国际条约确定的,其中黄岩岛和南沙群岛并不在其范围内。菲方议员当下提到的这个《海洋区法》,全名叫作《海洋区域法案》。这个法案的目的,就是通过菲律宾国内立法,将中国的黄岩岛、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以及相关海域划入菲律宾的海洋管辖范围,法律依据则主要基于2016年非法的“南海仲裁案”裁决。



(中菲南海对峙)

过去菲方长期将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作为其政策的基石,而《海洋区法》正是这一政策的延伸。但菲方通过《海洋区法》扩大管辖海域的行为,在国际法中是被视为非法的,其主张缺乏历史与法理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菲方国会主导废除该法案,一方面直接动摇菲律宾在南海议题上的国际法理支撑,使其长期依赖国内立法配合国际仲裁强化主权声索的策略体系出现裂痕;另一方面导致其依托国内立法构建的南海权益主张法理链条断裂,失去通过国内法程序支撑国际诉求的直接依据。

回顾近两年来的外交轨迹,小马科斯政府正是凭借在南海争议中的激进姿态,来吸引美国及西方阵营的关注的,区域矛盾也成为了其撬动外部资源的杠杆。而一旦相关法案被废除,菲方通过“议题对抗”向美国及西方国家争取安全援助、经济合作的谈判筹码将大幅缩水,其长期依赖的“以乱谋援”外交模式,也将难以为继。这种利益链条的断裂,显然触及小马科斯政府的核心执政根基。

基于此,小马科斯团队必然对法案废除动议采取强势反制。而将所谓“亲华”“受中方支持”的标签强加于推动修法的反对派议员身上,本质上是选战博弈中的政治操弄,既通过渲染“外部干预”凝聚本土民粹情绪,又为其持续绑定美国阵营、维系“南海议题牟利”策略制造正当性。

事实上,在菲律宾内部,反对小马科斯南海政策的声音已经越来越难压下去了。

就在四月份,副总统莎拉就曾联合18名参议员提交《外交政策透明法案》,要求总统公开与美国签署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新增基地细节,实质是对马科斯政府以《海洋区域法案》为依托的军事扩张策略的釜底抽薪。法案若通过,将使菲美在南海的联合行动失去法律掩护,间接削弱《海洋区域法案》的实施基础。



(莎拉在本月提交《外交政策透明法案》)

去年12月,棉兰老岛议会也曾通过决议,宣布该地区“不参与任何损害中菲关系的军事行动”,并要求中央政府停止依据《海洋区域法案》在当地海域的争议性执法。这一决议在当时就得到了杜特尔特家族支持,形成了对菲律宾中央立法的实质性挑战。

过去近两年时间里,小马科斯政府将南海议题工具化的做法,已经给菲律宾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中菲南海争端导致菲律宾对华出口暴跌、中资撤离和旅游业萎缩,直接威胁占菲GDP 6.5%的对华贸易。可以说,小马科斯的激进政策,正将菲律宾推向“经济悬崖”。而这种经济代价,与马科斯所谓“以安全换发展”的承诺形成鲜明反差。

总之,菲律宾内部反对声音的本质,是对马科斯政府“依附型外交”和“对抗性战略”的集体反思。未来,菲律宾若不能摆脱外部势力裹挟,实现南海政策的自主化、理性化转型,国内分裂与战略风险将持续加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