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特朗普签署总统令,豁免25%关税,5月3日正式生效

一、关税“发夹弯”:从极限施压到闪电妥协

当特朗普在5月1日签署总统令,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的汽车零部件豁免25%关税时,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关税惊魂”终于迎来戏剧性转折。根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公告,豁免政策将于5月3日生效,覆盖所有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原产地规则的汽车零部件。从3月26日宣布“对所有非美国制造汽车永久性征税25%”,到如今为北美盟友“开绿灯”,特朗普的“关税大刀”为何突然转向?


答案藏在北美汽车产业的“血脉相连”中。美国本土汽车供应链高度依赖加拿大和墨西哥——从墨西哥的线束、加拿大的发动机铸件,到跨境往返六次的组装流程,三国汽车产业早已深度捆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若全面落地,美国汽车生产成本将激增3000至6000美元/辆,直接导致车企裁员、工厂停工甚至车型停产。面对底特律三大车企的联合施压和北美30%汽车产能的断供风险,特朗普的妥协实为“不得不低头”。

二、豁免背后的“三重算计”

此次豁免绝非单纯的产业救赎,而是特朗普政府精心设计的政治经济“三重奏”。

选举经济的“急救包”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引发民怨沸腾。美国汽车均价突破5万美元,若叠加关税,消费者购车成本将飙升6000美元,直接冲击中西部“铁锈带”选民——这群人恰是特朗普的票仓核心。豁免政策既能暂时平息民愤,又能为“美国优先”叙事保留操作空间。

供应链安全的“止血剂”


美国本土尚无完全自产的汽车,60%的铝材、40%的钢铁依赖进口,墨西哥更是美国汽车零部件的最大来源国。若强行切断供应链,美国车企将面临日均减产2万辆的灾难性后果。豁免政策实为给岌岌可危的产业链“续命”,避免选举年经济硬着陆。

地缘博弈的“缓兵计”

加拿大与墨西哥的强硬反击,让特朗普意识到“北美后院”并非任其拿捏。加拿大威胁对209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墨西哥则以芬太尼管制谈判为筹码,迫使特朗普暂缓攻势。豁免政策既是对盟友的安抚,也为后续谈判留出缓冲带。

三、豁免不是终点:车企的“带镣起舞”

尽管豁免政策缓解了短期危机,但北美汽车产业已陷入“慢性失血”。

成本转嫁的“死循环”

根据USMCA规则,豁免仅覆盖“北美产零部件”,而芯片、锂电池等关键组件仍需从亚洲进口。特斯拉Model Y因依赖中国电池,仍面临25%关税,其美国售价或上涨2万美元。成本压力最终将传导至消费者,抑制市场需求。

投资信心的“绞杀局”


特朗普政策的反复无常,已导致企业战略全面瘫痪。Stellantis暂停加拿大工厂9亿加元改造计划,福特取消安大略省电动车产线,这些信号表明:资本正在用脚投票,逃离北美制造业。豁免政策虽止血,却难治愈“政策不确定性”这一致命伤。

技术转型的“绊脚石”

拜登时代推动的电动车补贴(如《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池供应链“去中国化”,而特朗普的关税壁垒进一步抬高了本土化成本。美国车企若想达标,需额外投入数百亿美元重建供应链,这与其当前“降本求生”的需求形成根本矛盾。

四、中国的警示:全球化退潮下的“生存法则”

北美关税博弈对中国企业同样敲响警钟。

特朗普在豁免加墨关税的同时,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并终结800美元以下跨境小包免税政策,直接打击Temu、Shein等电商平台。这一“拉拢盟友、孤立中国”的策略,暴露出美国重构“去中国化”供应链的野心。

然而,中国并非无牌可打。拜登对华电动车征收100%关税后,中国车企加速向墨西哥布局产能,通过USMCA规则“曲线入美”;光伏企业则转战东南亚,利用当地自贸协定规避壁垒。这种“供应链游击战”,正是全球化碎片化时代的生存智慧。

结语:豁免与博弈的“螺旋陷阱”


特朗普的关税豁免,本质上是将北美汽车产业拖入“温水煮青蛙”的困局——既不敢彻底撕破脸,又无法真正实现“制造业回流”。当政治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任何政策都只能成为短期止痛药,而非长效解方。

对中国而言,这场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全球化黄金时代已逝,未来的竞争将是“规则制定权”与“供应链韧性”的复合较量。唯有技术自主、市场多元、合作灵活,方能在这盘乱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