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职倒错,会让个体在伴侣关系中“过度在场”。

在许多伴侣关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特殊的互动模式:一方对另一方的需求关注如此过分,以至于仿佛将伴侣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这种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心理机制——亲职倒错。亲职倒错是一种早期家庭关系中的角色混乱,导致个体在成年后的伴侣关系中表现出“过度在场”的倾向。这种关系模式看似表面是关爱,实则可能掩盖着内心的焦虑、对未完成情感需求的补偿,以及对健康伴侣关系的潜在破坏。本文将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探讨亲职倒错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塑造伴侣关系中的“过度在场”现象。

一、将伴侣当作“小孩”的关系模式

在亲职倒错的个体中,伴侣关系往往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角色分配:他们倾向于将伴侣视为需要保护、照顾的“孩子”,甚至将伴侣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这种关系模式的表象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实质上却是一种角色混乱的表现。

例如,一个出于亲职倒错成长的个体可能会过分关注伴侣的情绪波动,试图满足伴侣的每一个需求,甚至放弃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他们可能会过度解释伴侣的行为,试图避免伴侣感到任何不开心或烦恼。表面上,这种行为看似体贴实际上却是一种过度投入的表现。



二、亲职倒错: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解读

亲职倒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个体的早期家庭经历。在健康的家庭中,孩子应该是被父母照顾和保护的存在,而亲职倒错则颠倒了这一角色。孩子被迫承担起父母的情感需求,成为父母的“心理依赖对象”。这种角色倒置让孩子的正常成长需求被忽视,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了一种“照顾者”的身份认同。

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亲职倒错是一种“自我损伤”的关系模式。个体在童年时期为了应对父母的需求 而压抑了自己的情感需求,这种经验在成年后被内化为一种“照顾他人”的主观心理图式。他们在关系中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情感需求压抑,同时过度关注伴侣的感受和需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