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协和“4 + 4医学博士”这事,让不少“5 + 3”、8年临床毕业的学生心里不痛快。大家都在说,一个半路出家学经济学的,怎么也能拿到医学博士呢?什么水平,还能跟我们平起平坐?
不过,我得为协和说两句。“4 + 4”这个模式,真不是他们原创的。美国培养医学博士也是这个套路。本科四年,专业不限。虽说大部分人选的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但也有不少学经济学的。只要本科期间选修了物理、生物、数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并且成绩优异,同时有一定科研经历,发表过文章,再加上3到5封有分量的推荐信(至于怎样算有分量,大家看法不一,我听说有水分,但不敢确定)。具备这些条件后,去考医学院的入学考试MCAT。考完若被录取,就进行四年医学博士学习。
前两年是普通课程,后两年要到各个科室轮转,像儿科、神经内科、外科等。同时,要考一个叫USMLE的考试,一共三个部分,考前面两个部分就行。四年毕业,拿到医学博士学位,这就结束了吗?
还没有。还有住院医阶段。要是选儿科,住院医要做三年;要是选神经外科这种高精尖专业,住院医就得做7年。住院医结束就完了?还没完,还有fellowship,也就是专科培训。比如心脏、肿瘤等方向,专科培训要做1到3年。也就是说,整个培养流程加起来要12到15年,才能培养出一个成熟的医生。
那“4 + 4”模式有没有问题呢?
我觉得没问题。只是,后面有没有配套培养路径,能让“4 + 4”和“5 + 3”的学生拥有同样的学术和专业能力?
根据2025年一篇文章报道,“4 + 4”和“5 + 3”两种机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没显著差异,考试水平差不多。但在科研上,从文章数量、质量等方面看,“4 + 4”基本全面落后。
所以,“4 + 4”模式本身没问题。但如何保证他们未来医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一致,这是大家要思考的。很多人不希望看到“4 + 4”的抢了“5 + 3”的“饭碗”。要是你选,你会让“4 + 4”的医生给你看病,还是“5 + 3”的呢?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