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劳动最光荣 奋斗最幸福
五一劳动节
是属于每一位劳动者的节日
在守护大地安宁的征程上
地震人的身影始终如一
他们与仪器为伴,与数据为伍
在寂静中守护着生命的防线
当快门按下
时光便有了重量
此刻,让我们透过镜头
走进地震人最真实的工作日常
这些定格的画面里
有被仪器屏幕照亮的面庞
有跋山涉水时坚定的身影
更有无数个日夜凝结而成的责任与热爱
寒冷的冬日清晨,天津滨海地震监测中心站塘沽地震台地电外线路受到破坏,导致地电阻率数据中断,严重影响观测数据质量。中心站运维人员在马义山同志的带领下,冒着凌冽寒风,奔赴现场进行维修,并爬上7-8米高的电线杆上连接测线,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修复好受损的外线路,确保了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融媒体驻天津局通讯站 王晓磊 刘金城
为修复哈拉哈少基本站夜间数据断记的故障,我们毅然驱车两百公里奔赴现场。抵达时,暮色已沉,细雨如丝,山径幽深。一行人背着沉重的设备—路由器、数采、电脑,踩着湿滑的碎石一步一步向上攀行,山风裹着雨星扑在脸上,手电的光束在黑暗中划出坚定的轨迹。
经过数小时精密排查,电脑屏幕上重现波形数据。此刻万籁俱寂,唯有雨滴轻叩铁皮屋顶,像在演奏一首献给坚守者的夜曲。归途的越野车碾过积水,溅起的星光里,仪表盘显示凌晨一点十五分——这串数字与刚刚恢复的数据,同样闪烁着地震工作者特有的浪漫。
——融媒体驻内蒙古局通讯站 张茜 安全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市发生7.3级强烈地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7级以上大地震。五十年光阴流转,岁月的尘埃悄然覆盖了许多往事。在海城地震五十周年之际,辽宁省地震局信息中心的摄影师曾冠男与邹博踏上了旅程。他们用镜头与文字,在时间的褶皱里寻找那些即将消逝的珍贵记忆。
曾冠男和邹博聆听着海城地震幸存者的讲述,手中的相机也在不停地记录着这珍贵的一刻。时光的长河奔腾不息,却也无情地带走了许多亲历者的声音。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正面临着被时间湮灭的危险。这些亲历者的故事,是历史最真实、最鲜活的见证。摄影地震人正是在历史的碎片中拼凑出海城地震充满伤痛与坚韧的画卷。
——融媒体驻辽宁局通讯站 卢山
画面中,吉林省地震局吉林地震台的助理工程师郭炎蹲在摆墩上,俯身专注开展台墩寻北工作。他刚刚用寻北仪确定了真北方向,此刻正用手中的尺子和记号笔画出精确的真北指向线,为安装地震监测设备做准备。照片背景是狭窄的地下二层摆房,摆墩右侧箱子里的设备,正是捕捉地震波动的“神经末梢”——地震计。
这张照片定格在地震监测仪器安装前的瞬间,也定格了地震人最真实的日常——他们以仪器为“眼睛”,以数据为“语言”,用双手搭建起守护生命的防线,手下一丝一毫关乎着仪器运行的精度,每一次安装调试都关乎地震预警的准确度。脚边的泥土见证了砥砺前行的奋斗足迹,手中的尺子丈量着不畏艰辛的无悔青春,紧握的笔杆描绘着地震人挺膺担当的实干画卷。
——融媒体驻吉林局通讯站 杨坤
在零下32摄氏度的黑龙江塔河,111国道被积雪塑造成银白色甬道,两个身影在厚度达20多厘米的雪中艰难挪动,这是齐齐哈尔地震监测中心站的刘志俊、刘彦彬。两人扛着40多公斤的监测设备,时不时摘下手套搓手取暖,双手虽已冻得麻木,他们却稳稳地托举着设备向1500米以外的摆房走去,身后留下一排排坚定的脚印。到达目的地后,他们迅速投入安装设备工作,在冰天雪地中熟练地调试仪器,确保每一个参数精准无误。无论何时地震人都在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以专业与执着筑牢安全防线。
——融媒体驻黑龙江局通讯站 刘璐
照片拍摄于天平山地震台运维途中。佘山地震监测中心站潘国勇同志背着工具和笔记本前往天平山地震台,手里提着约30斤重的地震计,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山势陡峭,他气喘吁吁、艰难前行,但是担当与责任驱使他步履不停,及时抵达台站完成运维任务。
——融媒体驻上海局通讯站 杜励 陈子琳
江苏地震台流动监测中心的李万宏是一名退伍军人,2025年4月14日,他在跨茅山断裂带薛埠水准场地开展观测工作。在车辆川流不息的常金公路上,他身着反光背心,抗起LS15电子水准仪,大步流星地朝着下一个测点行进,汗水浸透衣衫却毫不停歇,以军人特有的坚韧扎根野外监测岗位。
——融媒体驻江苏局通讯站 吴晓峰
人民创造历史
劳动开创未来
向所有奋斗的劳动者致敬!
来源:地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