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劳动最光荣 奋斗最幸福
五一劳动节
是属于每一位劳动者的节日
在守护大地安宁的征程上
地震人的身影始终如一
他们与仪器为伴,与数据为伍
在寂静中守护着生命的防线
当快门按下
时光便有了重量
此刻,让我们透过镜头
走进地震人最真实的工作日常
这些定格的画面里
有被仪器屏幕照亮的面庞
有跋山涉水时坚定的身影
更有无数个日夜凝结而成的责任与热爱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后,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范开红果断收拾行囊,背上笔记本电脑和设备出发。这次前往震区的路步履维艰,行进至磨西镇大桥附近,前方道路垮塌,完全无法前进。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场的交通状况仍未见改善。工作队迅速调整工作方案,范开红和同事们系好安全绳、背上装备和物资包、戴上安全帽,通过简易梯翻越公路堡坎,徒步翻山向震中挺进,危险路段他总是叫同事先过,自己断后。
——融媒体驻四川局通讯站 罗松
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7.9级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援缅甸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组于4月16日赴缅甸开展灾害损失调查评估任务,为缅方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云南省地震局专家阿拉塔、叶阳参与此次任务。连日来,他们前往仰光、勃固、内比都、曼德勒、实皆等地,深入近百个调查点,开展生命线工程、建筑物震害、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及损失评估等工作,并开展烈度图绘制、工商业损失评估及社会影响分析,用实际行动贡献云南力量,诠释中缅深厚胞波情谊,践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融媒体驻云南局通讯站 李旭峰
陕西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的朱宣明、颜文华,他们俩和同事徐良鑫一起,在草地上进行设备一致性测试实践。大家将节点按规范布设于同一圆环上,以榔头敲击中心点作为激发源,同步采集信号。他们身姿专注,严格把控操作时序,记录敲击时刻以保障后期数据切分的准确性。通过核查节点记录数据在时相、方向上的一致性,判定设备工作状态。这些瞬间,定格的不仅是操作流程,更是地震人对专业标准的坚守、对数据精准的追求,以严谨态度守护地震勘探的科学基石,诠释着地震工作者投身地球物理探索的使命担当。
——融媒体驻陕西局通讯站 雷羽南
地震破裂地质调查是揭示地震发震机制、破裂特征及地表灾害响应的关键研究手段,通过野外地质勘查、仪器监测与数据分析,为地震动力学研究和灾害评估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强烈地震。地震后,青海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高级工程师姚生海带领团队赴震区开展地震地质调查。凛冽寒风中,他们踏雪攀岩,在崎岖山路上跋涉前行,最终直面大地暴怒后的残痕。一处山腰上,逆冲向上的断层和向下滑塌的草皮相互顶起,形成高度达2.4米的“地震鼓梁”,生动记录着断层活动的强烈能量释放。
——融媒体驻青海局通讯站 曹英伟
作为地壳形变监测的“时空标尺”,北斗接收机的精度直接决定着地震前兆捕捉的灵敏度。当北斗卫星穿越2.2万公里太空传来信号,刘辛中在基线场架起的计量桥梁,正将星辰的律动转化为防灾减灾的精准方位。在时空交错的科技战场上,他以计量为刃,丈量着地震人“把脉大地”时那份永不偏移的初心,为地球毫米级感知的“中国精度之眼”保驾护航。
——融媒体驻一测中心通讯站 张振伟
2024年8月,地球所孟繁昌助理研究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实施了宽频带地震观测研究,属于塔里木盆地宽频带地震台阵流动观测项目,布设100套宽频带仪器组成地震台阵,其中69台布设为线性台阵,观测点距约10公里。项目组针对流动沙漠和雪山等地质环境,因地制宜地设计可稳定、可靠的地震台基、太阳能电池板和GPS架设方案,探索了在大风、沙、雪等恶劣天气下的观测技术。
——融媒体驻地球所通讯站 孟繁昌 卜淑彦 黄方
人民创造历史
劳动开创未来
向所有奋斗的劳动者致敬!
来源:地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