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巴局势再度紧张,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连续交火,引发国际社会对印巴冲突是否会升级为全面战争的广泛关注。
回顾历史,1947年英国撤离印度时,克什米尔地区(印控地区)穆斯林人口占77%,按常理应加入巴基斯坦,然而当地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最终选择加入印度。作为交换,印度承诺给予当地高度自治权,并将其写入印度法律的370条款,明确克什米尔邦享有特殊的高度自治地位。此后70多年,这一规定一直得以执行,克什米尔邦在印度成为唯一拥有自己立法权的邦,在教育、经济、国防与外交等方面都有较大自主权。
然而,莫迪成为印度总理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莫迪擅长煽动民族矛盾,他发现印度教徒占印度人口的近80%,便开始全面偏向印度教徒。2002年,古吉拉特邦爆发大规模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间的冲突,莫迪政府放任不管,导致大量穆斯林被杀害,街头械斗演变成大屠杀,而莫迪却坐视不管,这一行为虽遭欧美媒体痛骂,却让他成为印度教的偶像和英雄。2014年,印度人民党成为执政党,莫迪成为总理,此后他更加坚定地推行只维护印度教基本盘的政策。
2019年大选前,莫迪政府推出公民身份修正案,允许从孟加拉国、阿富汗、巴基斯坦非法进入印度的少数族群成为合法公民,却明确将穆斯林排除在外,这是赤裸裸的歧视。回到克什米尔地区,根据370条款,当地高度自治,穆斯林占据主导地位,印度教徒不乐意。莫迪指责370条款阻碍国家统一,助长分离主义,于是在2019年8月废除该条款,取消克什米尔邦的自治地位,派军队全面接管,切断互联网和通讯,逮捕数千名反对人士。之后,莫迪还将当地穆斯林在身份证上标注为“永久居民”,剥夺其投票权,同时将克什米尔地区设定为军管区,军队可不经审判射杀反抗者。
此后,克什米尔地区抗议声不断,恐怖组织活动猖獗。这里局势复杂,印巴两国治理不力,双方都有大量恐怖组织活动,恐怖袭击频繁发生。据印度官方记录,仅2021到2023年就发生了327起恐怖袭击,伤亡约1200人。从2022年开始,莫迪全力推动移民政策,以优惠条件鼓动印度教徒到克什米尔地区定居,两年时间大约有8万多印度教徒前往,导致双方冲突越来越激烈。
4月22日,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大约8个恐怖分子在山谷旅游区搜寻印度教徒,确认身份后开枪射杀。以往的恐袭常是无差别袭击或以印度军警为主要目标,而此次是精准针对印度教徒。莫迪自诩是印度教的保护神,此事让他勃然大怒,且此事发生在万斯访问印度不久后,莫迪正在吹嘘印度治理安全、投资环境好时,这无疑是对他的打脸。事件发生后,多个恐怖组织声称对此负责,莫迪挑选了“抵抗战线”组织,称其背后有巴基斯坦政府支持,巴基斯坦予以否认,但印度坚持认定是巴基斯坦所为,并扬言要大力报复,切断巴基斯坦水源,随后两军在实控线附近出现零星交火。
那么,印巴两国是否会出现全面战争呢?从多方面因素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从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克什米尔地区长期处于冲突状态,零星交火是家常便饭,双方虽常放狠话要报复,但大多是小打小闹。印度人对这类冲突似乎已习以为常,在他们看来,很多看似严重的事情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经济和国内形势来看,印巴两国经济状况都不佳,内部分裂势力时常闹事,两国都没有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莫迪虽擅长煽动民粹,但在经济治理方面表现糟糕。他吹嘘的印度制造目标未能实现,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仅没提高,还从2014年的16%下降到15%;他承诺为年轻人创造1亿就业岗位,结果青年失业率却高达25%左右。莫迪无法兑现承诺,便将矛盾转嫁给穆斯林,以维持自己的支持率。因此,此次冲突事件过不了多久,可能就会被人们淡忘。
从军事手段来看,印度虽曾多次利用水源问题对巴基斯坦进行打击,如2019年通过巴格里哈尔水坝减少向巴基斯坦放水,2016年因乌里恐怖袭击暂停输送印度河水,但印度水利工程能力有限,其水坝建设质量差,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对巴基斯坦造成毁灭性打击。巴格里哈尔水坝号称印度的骄傲工程,建成于1963年,设计寿命仅50年,早已过使用年限,存在严重渗漏问题,2022年雨季还曾因闸门锈蚀自动泄洪,淹没下游多个村庄。而且,印度河真正的源头在中国西藏,真正能控制水源的是中国,印度对此心知肚明。
从国际因素来看,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这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目前都没有直接站队。专家认为,五常不急于站队是因为明白莫迪此次只是做做样子,对恐袭事件做个交代。此次印巴冲突源于印控克什米尔的恐怖袭击,印方20多人死亡,莫迪需要给民众一个说法。但印度经济处于十字路口,莫迪提出的“2047年把印度带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目标尚未实现,他并不希望此时发生大战,各国也就没必要现在站队。
综上所述,虽然印巴局势紧张,但升级为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双方可能会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有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