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系75/18 M41自行突击炮,战斗权重为2.0,在更新1.85“超音速”中引入。



二战时期,意大利军队需要一种能够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并具备一定反坦克能力的自行火炮。受到德国突击炮概念的影响,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开始相关研发工作。



1941年2月,安萨尔多公司向意大利军方提交了一个以M13/40中坦为基础,装备75/18 1934年型榴弹炮的坦克歼击车方案;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以M14/41坦克为底盘,发展出了75/18 M41的方案。其特点是将75毫米安塞尔多34型线膛榴弹炮安装在车体前部的球形炮座中,居于车体中线右侧。这种布局可以在有限的车体空间内较好地布置火炮,同时保证一定的射击角度和稳定性。确定方案后,开始进行样车的试制工作,并于同年投入生产,该型号的突击炮共生了约262辆。



该车在欧洲战场上主要参与了意大利军队在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作战行动,为意大利陆军的地面作战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援,在与盟军的对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装备的75毫米火炮可以对盟军的步兵和一些轻型装甲目标构成威胁,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75/18 M41被派往北非战场,与德军协同作战。在沙漠环境下,它面临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盟军强大的装甲力量。在与英军等盟军部队的战斗中,该车凭借其机动性和火力,在一些战斗中给盟军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但由于意大利军队整体实力和后勤保障等问题,其发挥受到了一定限制。



后来,在巴尔干地区,它参与了意大利军队对当地抵抗力量和盟军的作战,复杂的山地地形对其机动性和作战效能有一定影响,但它仍然是意大利军队在该地区的重要火力装备之一。不过,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意大利军队在巴尔干战场的局势逐渐恶化,75/18 M41也损失惨重。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军队中幸存的75/18 M41继续服役了一段时间。由于意大利在战后面临着经济重建和军事力量调整等问题,没有足够的资源和需求来大规模更新装备,所以75/18 M41一直用到了1955年才全部退役。但是,经过多年的战争消耗和岁月变迁,目前没有公开的资料显示有完整的该型号实体幸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