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南亚的天空多了一份新的看点。巴基斯坦空军装备了来自中国的歼-10CE,号称“枭龙的升级版”,而印度空军则引进了法国的“阵风”,两款都是各自军队里的“明星”战机,也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型多用途战斗机的佼佼者。
这两款新锐战机的到来,瞬间改变了印巴边境上空的空中态势。过去可能是F-16对阵米格-21,现在变成了技术更先进、雷达更厉害、导弹射程更远的歼-10CE和阵风的潜在较量。
于是,一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自然浮现出来:在敏感的边境空域,巴军的歼-10CE和印军的阵风,它们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有没有正面“刚”过?谁占了上风?
当然,像这种高度敏感的军事接触,除非出现击落事件并被一方公开,否则双方官方通常都不会透露具体细节。所以,我们不太可能看到“某年某月某日,歼-10CE与阵风发生了导弹交火”这样的官方通报。
但没有公开的交火记录,不代表什么都没发生。在军事对峙前沿,侦察与反侦察、监视与反监视、甚至近距离的相互“伴飞”和无线电“对话”是常有的事。
外界普遍猜测,歼-10CE和阵风在边境空域很可能已经有过多次“非友好的”近距离接触。比如,当一方的战机在边界附近进行例行巡逻或演习时,另一方的同级别战机很可能会迅速升空,前出监控、伴随,甚至进行一些“试探性”的动作。
这些“试探”可能包括:开启雷达相互扫描锁定(虽然不发射导弹,但锁定本身就是一种信号),通过数据链或雷达相互获取信息,测试对方的电子战能力,或者通过机动动作来展示飞行员的技艺和飞机的性能。
每一次这样的“碰面”,对于双方空军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实战化练兵机会,也是一次无声的较量。飞行员在紧张的高度下,要快速判断对方意图,操作复杂的航电设备,并做出反应。这比单纯的演习更能检验战机和人员的真实水平。
歼-10CE装备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和PL系列空空导弹,特别是PL-15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阵风同样拥有顶级的“阵风”雷达和流星远程空空导弹。这两款战机在超视距空战和近距离格斗上各有特点,理论上谁也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地面指挥引导以及当时的环境因素。
所以,“巴军歼10与印军阵风之间发生了什么”,答案很可能不是一次轰轰烈烈的空战,而是一系列在万米高空、电磁频谱中,紧张而复杂的“猫鼠游戏”和“技术摸底”。这种看不见的较量,同样惊心动魄,决定着谁能在南亚的天空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