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又一次封影帝了。

这也是他第二次在华表奖上获奖了,成为历史上该奖项首位“二封”影帝。

这一结果,网友表示并不意外。

演技和实力,早已成为他的代名词。



意外的是,就在记者采访时,他突然宣布:

要暂时告别演艺圈。

“前几年集中上映了一批作品,我觉得有点太迷了,所以就故意让自己停下来。”

“我也不说具体时间了,就停到自己觉得满意的状态吧。”



此话一出,全网哗然。

毕竟,张译是现在娱乐圈里难得的实力派演员

从《士兵突击》的史今班长,到《鸡毛飞上天》的陈江河,再到《三大队》里的程兵,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

但好像,听他话里的意思,他似乎也遇到了职业生涯的瓶颈期了?

“哑火”的张译,真的需要转型吗?

“张译怎么演什么都是一套模版?”

张译的困境,似乎是从2023年开始的。

有网友说:

“只要张译一出场,我就知道全剧最伟光正最忍辱负重的角色,必须是他了。”

更是有网友直接说:

“张译怎么现在演什么都是一套模版?”



好像,确实是这样。

这些年张译演的角色,虽然身处不同故事,但特质都很相似:

坚毅的眼神、紧绷的嘴角、永远挺直的脊梁,以及那份近乎执拗的正义感。

而且,他演的这些角色,通常是忍辱负重、热血难凉的小人物。

突出一个“苦”,还有“轴”。

执拗的性格,沉重的过往,在逆境中坚守信念。

用近乎自虐的方式,诠释着"忠诚"与"奉献"。

《狂飙》里的的安欣,虽然被边缘化、被打压了、一夜白头。

但他并没有被打垮,而是选择了蛰伏,默默的等待一个时机。



《三大队》里的程兵,因为一次审讯事故,从警察沦为了阶下囚。

但他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凉,独自追凶12年,只为还一个公道。



《他是谁》中的卫国平,神经质、偏执,为了讨回公道,伸张正义,最终跌跌撞撞在失败中慢慢地成长了起来。

一部接一部,“警察/公安/正派专业户”成了张译的标签。

影视剧里的公检法制服,都快被他集齐了。

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带着想要侦破案件的一腔孤勇,近乎悲壮的坚持。

每一个角色都那么“苦”,每一个角色都非常“轴”。

每一个角色都熬白了头发。



这样的塑造,固然动人。

可当相似的形象反复出现,即便是张译这样精湛的演技派,也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就连十年老粉都开始说:

“演技是真的好,但角色却越来越重复了。”



从“无冕之王”,到影视圈最年轻的“大满贯”影帝。

再到网友现在说的,“演啥都一个样”。

这样的张译,难道真的是时候要改变了吗?

这个问题,或许我们能从张译本人的故事里,找到答案。

“我作为演员的唯一标志,

不是演戏,而是跑剧组”

如果说,张译演的角色都很“轴”。

那么,张译本人其实更“轴”。

很少有人知道,张译其实是非专业出身的,而且是直到28岁才开始出道。

在某个颁奖典礼的感言中,他平静地回忆那段蛰伏期:

“我也跑过剧组,而且一跑就是五年。”

这五年间,他带着简历穿梭在各个片场,递出去的照片数以千计。

最艰难的时候,他苦笑着说:

“维系我作为演员身份的唯一标志,不是演戏,而恰恰就是跑剧组。”



打小就想演戏的他,却总是与专业学校无缘。

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两次报考北京广播学院,都擦肩而过。

最后好不容易自费上了战友文工团,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一名光荣的文艺兵。

可就算他再努力,因为长相不佳,他还是被评价,“吃不上这碗饭”。

甚至,恩师在退伍时,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孩子啊,你演戏那就是个死啊!”



要是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早就换赛道了。

可凭借着一股“轴”劲,张译硬是挤出了一条演员的道路。

转折是在2005年,《士兵突击》电视剧开拍。

在话剧版《士兵突击》当过几年场记的张译,非常兴奋。

因为,他早已把《士兵突击》研究透了。



他连夜给导演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自荐信。

详细列举了自己适合饰演许三多的16点理由。

导演没有给他演许三多,但给了他史今这个角色。



这是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却也是他最打动人心的角色之一。

尤其是史今退伍的那场戏,感动了无数人。

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戏剧性。

拍摄当天,张译在现实中同样接到了部队的转业通知。

镜头内外,两个时空的离别在此刻重叠。

他用颤抖的嘴角、泛红的眼眶,和那滴最终滑落的泪水,完美诠释了中国军人"有泪不轻弹"的隐忍与深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其实,如果说张译很“轴”的话,我觉得另一个词可能更加合适:

“痴”。

这种"痴"不是固执,而是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反而他的轴,其实是骨子里自带的。

在成为演员的这条路上,他一直在被否定。

但周围的人对他越是否定,他就越想证明自己。

他越不被认可,他就越“轴”。

他就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从当年被断言"不是演戏的料",到今天成为公认的演技派。

用二十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不疯魔不成活"。

“演员不能离开土壤,不能离开生活”

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张译现在真的被困在伟光正的苦情角色里,急需转型吗?

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

不是他离不开这类角色,而是这类角色离不开他了。

有没有发现,在宏大题材“正剧”的这条赛道里,他几乎成为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

当制作方需要一个能完美驾驭"伟光正"角色,又要确保表演不落俗套的演员时,张译就成了那个"标准答案"。

他的国民度、演技口碑和正面形象,使其成为投资方最放心的选择。

这不是张译的困境,而恰恰是内娱优质演员稀缺的困境。



说“不是”,则是因为——

张译的戏路,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宽广。

除了警察形象之外,他早已塑造过很多其他类型的角色。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

那个在天台嘶吼"我只能活下去,死也要死在这"的北漂青年,将小人物的挣扎与扭曲演绎得令人心碎。



《鸡毛飞上天》里的陈江河。

那个抱着麻袋、咧嘴憨笑的经典画面,至今仍是观众最爱的表情包之一。



《追凶者也》中的杀手董小凤。

这个神经质、偏执又带着黑色幽默的亡命之徒,更是与他一贯的正面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那场吃面的戏,更是被录入了北电教材,成为了教科书式的表演。

而这些截然不同的角色,其实都在诉说一个事实:

张译从来不是被角色定义的演员。

而是能够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灵魂的表演者。

尽管这两年已经红了,但张译却非常低调。

他为自己设了两个底线,一是不参加综艺,二是不为片酬拍烂片。

“如果和这个角色很难,即便给再多钱我也不演。”



就像陈凯歌说的:

“张译是一个戏比天大的演员。”

他需要的,或许不是转型,而是更多突破自我的机会。

所以,他才会想要暂时的离开。

才会说出这句话:

“演员不能离开土壤,不能离开生活。”



在聊到接下来的生活时,他还表示:

“要多陪陪我的猫,多去到大街上。”



这样的决定让人意外,却也让人敬佩——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当多数演员忙着维持曝光时,张译却选择沉入生活的深海。

这种反其道而行的勇气,恰恰诠释了什么是"戏比天大"的执着。

这样的选择,也让"影帝"这个头衔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它不再只是演技的证明,更是艺术操守的勋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