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人明明过得很差,幸福感却比中国人高?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那是因为缺乏信仰,也许他们说得有道理,但今天我们不谈信仰,只谈现实影响。
同样是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老百姓对国家的看法,仿佛存在于两个平行世界。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大量贫民窟,住在这里的印度人,每天吃烂菜、喝污水,他们的生活差到难以想象,但对于作为印度人的自豪感,却是发自内心的。
在中国北京的白领们住着空调房,点外卖,刷短视频,周末撸串喝啤酒,偶尔还去蹦迪,却依然会抱怨,房价真他妈高,社会也烂透了。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难道是中国人缺乏感恩心吗?
其实,这是一个残酷且真实的心理现象,是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副作用。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越来越好,只能接受明天比今天更好。
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把中国人的心理预期已经拉满,但凡有一点比不上外国,都得骂骂咧咧,仿佛中国不完美,就是对自己的辜负。
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人只要稍微得到一点,就会感恩生活的恩赐,回想30年前的自己,你当时的心愿今天实现了吗?
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肯定实现了。
但是,我们还想要更多,因为周边永远有人过得更好,开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两相对比,有些人又陷入了匮乏状态,开始焦虑、抱怨。
但是印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发展的没那么快。
回顾中印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印度的GDP增速基本在5%左右,直到今天,印度依然有2亿人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有3亿人享受不到稳定的电力供应,文盲率接近20%。
1981年,中印两国的GDP,都在1900亿美元的水平,截至2024年底,中国GDP约19万亿美元,比1981年翻了100倍,而印度仅4万亿美元左右,只翻了21倍。
在中国,文盲几乎绝迹,村村通公路、高铁飞驰、移动支付、5G通讯、人工智能等,超级工程一个接一个。
在印度,缓慢的发展速度反而消除了落差感。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他们父辈住棚屋打光脚,一天两顿小咖喱,通讯靠吼,交通靠走。
到了自己这一代,虽然还住在那种破烂地方,还经常停水断电,但至少能买得起摩托车,用上了智能手机。这不就是实打实的进步吗?
虽然印度的进步相对中国不算啥,但在印度人眼里,比起自己的父辈,已经是跨时代了。
所以,哪怕只是在泥路上骑摩托车,一个月吃不上几次肉,年轻的印度一代,仍然觉得的生活在变好,自己的祖国在变强,他们也为印度感到自豪。
再看中国,从80后到00后,谁的老爸没骑过摩托车?没用过BB机?混的稍微好点,开小车用手机也不稀罕,至于吃肉,那也不怎么限量了吧!
等到自己结婚有了孩子,谁家不是住楼房,冰箱、彩电、洗衣机,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至于吃肉,那就不只是猪肉那么简单了!
等到孩子稍微大点,电脑、手机也基本普及了,高铁、飞机到处跑,手机一两年就得换新,移动支付秒转账,快递最快当日到,点外卖30分钟就能送到家门口。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人,享受的物质丰富和生活便捷程度,堪称全球天花板了。
但是,大家已经习惯高增长,欲望在物质的刺激下,变得极为膨胀,对生活越来越缺乏耐心。
比如,工资涨得慢一点,房价贵了买不起,晋升机会少了点,就立刻开始焦虑,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国家不行了,是不是未来没有希望了?
中国发展太快,快得让外国羡慕,却让国人焦虑。哪怕只是轻轻一个减速,都会感觉像是坠落深渊,这就是中印两国人民看待国家发展,心态差异如此大的根源。
说到底,不是我们的生活变差了,而是现实没跟上我们的预期。不是国家没进步,而是还没成为全球第一。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幸福感?答案很简单:当现实高于预期就会有幸福感,反之则感到焦虑。
就像孩子的学习成绩,努力的话能上二本,结果直接考进985名校,那全家都感到幸福。但是反过来呢?本来心理预期是985,结果只考了个二本,那不难受才怪呢!
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深层心理机制,那就是对未来的线性推导:“985代表前途光明,二本代表平庸一生”,可人生真的是线性的吗?回顾自己的一生,恐怕你也会质疑。
所以说,快有快的弊端,慢有慢的好处,中国虽然发展快,但普遍感觉压力都很大。印度发展虽然慢,但他们却感到很满足。
但无论快与慢,我们都应该更多聚焦于自己拥有的,而不是整天担心可能会失去的,让自己变得焦虑,睡不好,也吃不香。
要知道,全球仍有约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26亿人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就在你刷手机抱怨祖国的时候,很多人正因为国家弱乱,被敌对势力轰炸。
如果你还得不到解脱,那不妨刷刷关于印度的视频,看看他们吃什么,喝什么?或者,亲身去印度体验一下,如果你能活着回来,就会发自内心的感恩生活,感恩能投胎在今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