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从2025年1月1日开始,延迟退休政策就正式落地执行了,目前肯定有不少临近退休的“打工人”心里开始打鼓。
尤其是1965-1980年出生的男职工,由于退休年龄从原来的60岁逐步调整到63岁,肯定会焦虑“要多搬三年砖”,也会盘算“晚退几年养老金能涨多少”。
那么今天就带着大家聊聊这个关乎每个人钱包的政策到底怎么选才划算。
很多人吐槽:“工作几十年还不够累吗?怎么退休还要拖?”其实国家出这招,背后有三大现实原因:
劳动力不够用了
根据人社部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从2012年的9.37亿降到2023年的8.76亿,少了6000多万人。
现在年轻人读完大学、研究生,25岁才进职场,和过去18岁进厂的父辈比,实际工作年限少了近10年。延迟退休相当于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多顶几年,缓解用工荒。
养老金压力山大
2023年全国养老金支出超7万亿元,但年轻人交的钱增速跟不上老年人领钱的速度。中国社科院预测,如果现行政策不变,养老金累计结余可能在2035年耗尽。
延迟退休相当于“开源节流”——多交几年社保,少领几年退休金。
人均寿命延长了
1960年中国人均寿命43岁,2023年涨到78.2岁。过去“60岁退休领10年养老金”的模式,变成“领20年”,财政扛不住。其实隔壁日本早就直接把退休年龄调到70岁了,咱们还算温和的。
这批那么1965-80年男职工该如何选退休年龄呢?首先要搞懂2个关键:
关键1:年龄调整正确解释
2025年起,男职工退休年龄每年延迟4个月,到2040年统一到63岁。举个例:
1965年出生:原本2025年60岁退休,现在延迟4个月(2025年4月退休)
1970年出生:退休年龄逐步延到62岁
1980年出生:直接按63岁退休
现在养老保险缴满15年就能退休,但2030年起每年增加6个月,到2045年要缴满20年。比如1975年出生的人,退休时可能得交满18年。
关键2:弹性选择不是“随便选”
政策允许提前或延后最多3年退休,但有条件:
提前退休:最少缴满15年,且单位同意
延后退休:最多工作到66岁,养老金每年多涨2%
从上诉的关键点我们可以按照以下三个自编案例来对号入座,从而思考选60岁退、63岁退还是66岁退?
案例1:张师傅(1965年生,建筑工人)
提前退休(60岁):月养老金约4000元,但工地体力活实在扛不住
正常退休(63岁):多缴3年社保,养老金涨到4500元,但得再干3年重活
选提前退休:虽然少拿钱,但健康更重要
案例2:李工(1970年生,国企工程师)
正常退休(63岁):月养老金6500元,工作轻松还能带徒弟
延后退休(66岁):养老金涨到7100元,但得放弃返聘赚外快的机会
选正常退休:退休后返聘,总收入反而更高
案例3:王总(1980年生,私企高管)
必须63岁退休:但自己开公司,社保按最低标准缴,养老金只有3000元
策略:提高缴费基数,或者退休后再就业。
最后笔者想给这批男职工的三个实用建议:
健康第一,别硬扛
干体力活的选提前退休,坐办公室的可考虑延退。
算清“养老金性价比”
养老金公式:基础养老金=(社平工资+本人工资)÷2×缴费年限×1%
多干3年,社平工资和缴费年限都涨,但也要看单位是否继续交社保。
档案和社保千万别断
视同缴费年限(比如军龄、知青工龄)认定需要原始档案,丢了可能少领几千元。
总的来说,1965-1980年出生的男职工正站在政策过渡期,选对退休年龄,等于给自己多攒一份底气。
今日话题:延迟退休已落地,1965-80年之间出生的男职工该咋选划算?3种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