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旅游旺季,最近各地文旅又玩出了新花样儿。
从两个男人面带娇羞的“公主抱”,到田间地头的“扭捏尬舞”,再到刻意扮丑吸睛的表演……这些被网友戏称为“辣眼睛”的表演背后,折射出部分地方文旅宣传的深层困境,在追逐流量的赛道上,文旅宣传俨然沦为一场“自嗨式”闹剧。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推动文旅经济发展,各地文旅部门可谓费尽心思。从新疆伊犁文旅局长贺娇龙策马雪原的飒爽英姿,到因英语、东北话无缝衔接引发关注的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文旅局副局长彭勃,他们凭借创意内容成功“出圈”。
由此,更多地方加入这场流量争夺战,为了宣传自己的家乡,文旅干部更是花招百出,闹出了文章开头的那些画面,但这些内容演绎过于夸张、猎奇,反而用力过猛、适得其反,落入了庸俗化与媚俗化的窠臼。
更深一步看,此类内容往往伴随着服务配套的滞后,例如某地因“魔性舞蹈”视频爆红后,游客涌入时却发现道路狭窄、厕所紧缺,最终流量反成了“差评放大器”。文旅宣传跟风模仿只见“尬舞”不见风物,根源在于缺乏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解码能力。
沈阳市文旅局副局长彭勃以中英文双语推介“蟹田稻”,既展现东北方言的幽默,又传递生态农业的匠心;云南泼水节将非遗技艺与节庆狂欢交融,让观众透过水花看见傣族文化的灵动。真正成功的文旅宣传,无不根植于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
如何在流量浪潮中守住文化根脉,在创新表达中彰显地方品格,已成为新时代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福建泉州借助簪花非遗打造“头上花园”,当地政府并未止步于网红打卡点的营造,而是组织学者梳理蟳埔女服饰的海洋文化符号,邀请设计师开发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簪花文创。
榕江“村超”的爆火更印证了多元协作的力量,当地政府搭建赛事框架,村民自发创作短视频,平台提供流量扶持,最终形成生态闭环。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资源整合者角色,而非表演主体。
文旅产业发展从来不是基层干部的“独自尬舞”和“才艺竞技场”,而是多元联动和专业协作的系统谋划,而这些系统谋划都少不了党政干部的智慧担当。
文旅宣传的最高境界,是让城市自己“说话”。
在滨州黄河楼,游客通过5D影院、全息影像技术穿越千年,沉浸式感受治水历史与民俗风情;
东营的黄河入海口,依托“黄蓝交汇”奇观和鸟类天堂生态资源,推出观鸟摄影、湿地探险等生态旅游产品,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一场场文化与生态的双向奔赴,印证着文旅宣传并不依赖夸张表演,而是彰显地域精神、凸显文化传承,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真正令人不虚此行的永远都是那些真实动人的故事。
文旅经济发展更是融入服务细节的实践。淄博烧烤火出圈后,淄博市政府联合各部门协同出动,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硬核便民措施:铁道部门新增淄博“烧烤专列”;淄博10余家景区陆续推出“高铁票免费换景区门票”的活动;新增21条“淄博烧烤”专列公交;常态化开展守护淄博烧烤的专项执法行动……政通人和、上下齐心、开放包容,文旅IP的培育需要久久为功,跳出蹭热点的短期思维,通过持续的内容迭代与场景创新,才能让文旅宣传成为城市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展示地方形象、吸引游客的重要窗口,一些地方文旅干部为了文旅宣传,放下身段、亲自下场、卖力推介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出奇”,盲目跟风,甚至扭曲了基本的审美、端正的立意、健康的品味,不仅无益于本地文旅经济发展,更容易遭到舆论反噬。
诚如网友所说,“文旅宣传,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规划服务是干部的“必答题”,文旅宣传是“附加题”,角色的错位或许会因一时新鲜而引发关注,但要做好文旅宣传这篇大文章,不仅要在出奇与创意之间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更需要系统思维、全盘布局,而这更考验党政干部的智慧和能力。
地方文旅的竞争,表面看是流量的争夺,实质是文化底蕴与服务能力的较量。当越来越多城市意识到:比“网红打卡地”更珍贵的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比数据飙升更重要的是游客的美好体验,中国文旅产业才能真正走出“为流量而流量”的怪圈。
文/靖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