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土
编辑/两把刀
——【·前言·】——
1948年冬,在平绥铁路线上,傅作义的35军正被我华北兵团重重包围在新保安城内,没过多久便全部被歼。
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千里之外的湘桂边境,桂系的第7军困兽犹斗,也正与四野的主力展开最后的搏杀,同样没过多久,也是全部被歼。
那么,解放战争中这两支被老蒋视为"杂牌"的部队,到底谁更强呢?
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比较。
一、历史底蕴方面
桂系钢七军
1926年,当李宗仁率领第七军踏上北伐战场时,这支部队还只是偏居西南的地方武装。
但在贺胜桥战役中,钢七军以血肉之躯撕开吴佩孚的防线,其先锋部队甚至与叶挺独立团展开"竞赛式冲锋"。
时任军长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钢七军的刺刀见红精神,让北洋军闻风丧胆。"
这种悍勇作风在淞沪会战中达到了最巅峰,1937年8月,桂军6个师在蕴藻浜与日军血战14昼夜,旅长庞汉桢、秦霖等将领殉国,阵地前日军尸体堆积成山。
到了解放战争初期,钢七军虽被缩编为整编第7师,但仍是白崇禧手中的王牌。
1946年泗县战役,该师以两个团兵力硬抗我山东野战军9纵、3纵的进攻,我军伤亡达2400余人,而钢七军仅伤亡800人。
此战让陈毅元帅发出"桂军战术灵活,不可轻敌"的感叹。
傅作义35军
1933年长城抗战,傅作义率部在怀柔与日军血战三昼夜,阵地反复争夺达17次。
战后日军指挥官评价:"此役若不是中国军队有傅作义这样的将领,长城防线早已崩溃。"
1936年百灵庙大捷,35军以奇袭战术歼灭伪蒙军主力,成为全面抗战前中国军队少有的胜仗。
傅作义因此获得青白勋章,35军也赢得"七路半"的美誉(意为战斗力接近八路军)。
解放战争初期,35军在华北战场横冲无敌。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傅作义率部长途奔袭150公里,扭转来到晋绥军的颓势。
1947年涞水战役,35军遭到我军重创,但军长鲁英麟自杀殉国的惨烈场景,仍让我军将领印象深刻。
二、装备与战术方面
钢七军
桂系军队素以轻装灵活著称。
据《桂军抗战史料》记载,钢七军每个步兵连配备轻机枪9挺、掷弹筒6具,单兵携带5枚手榴弹,这种配置在山地战中具有极强的突击能力。
1949年衡宝战役,钢七军利用湘桂山地地形,将我四野135师分割包围,一度使我军陷入苦战。白崇禧得意地说:"钢七军在山地作战,十个中央军也比不上。"
但轻装配置当然也有很大的短板。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钢七军因没有重炮支援,在双堆集战场被我中野11纵阻击,未能突破我军防线。
战后被俘的桂军军官承认,他们的山炮射程只有日军九二式的一半,攻坚能力实在有限。
35军
傅作义的35军是国军少数实现摩托化的部队。1946年接收美军吉普200余辆、卡车500辆后,该军可在24小时内机动200公里。
这种机动性在张家口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946年10月,35军以汽车运输主力,突然出现在张家口西北方向,仅用3天便攻克我军驻守的这座华北重镇。
聂荣臻元帅后来回忆:"傅作义的部队像旋风一样,我们根本来不及部署防御。"
在火力配置上,35军更是远超一般杂牌。新保安战役中,我军缴获3门美式105mm榴弹炮、9门日式野炮、8门山炮,这些重武器在华北战场堪称是"移动炮台"。
被俘的35军参谋长田士吉坦言,他们的火力密度,比中央军的整编师还要强三分。
三、关键战役
钢七军:衡宝战役遭到腰斩
1949年10月,白崇禧将钢七军部署在衡宝公路两侧,企图依靠山地阻止四野南下。
10月5日,四野135师穿插到敌后,切断了钢七军退路。
7日凌晨,钢七军军长李本一率主力向135师405团阵地发起12次冲锋,我军战士用刺刀、手榴弹和桂军进行了白刃战。
黄昏时分,钢七军伤亡过半,军部被四野45军134师捣毁,副军长凌云上被俘。
此战彻底摧毁了桂系的核心战力。白崇禧在回忆录中哀叹:"钢七军一垮,广西的天就塌了一半。"
而四野战报显示,钢七军在被围期间仍保持着"每连平均伤亡60人以上"的拼命抵抗,这种战斗力和意志让对战的我军将领也有些肃然起敬。
35军:新保安的"困兽之斗"
1948年12月,35军被华北兵团围困在新保安城内。军长郭景云下令构筑"蜂窝式"防御体系:城墙外设置3层鹿砦、2道铁丝网,城内每条街道都有暗堡群。
12月22日总攻发起后,我军集中500门火炮对城内进行饱和轰击,35军凭着工事节节抵抗。
傍晚的时候,35军101师师长冯梓被俘时仍在嘶吼:"我们的炮弹比你们多,为什么会输?"
虽然最后35军被我军全部消灭,但却也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华北兵团伤亡达6000余人,其中2纵5旅旅长邱蔚身受重伤,三个月以后才恢复健康。
聂帅评价:"新保安攻坚战,是华北战场最惨烈的城市攻防战。"
四、统帅与士兵
白崇禧vs傅作义
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称,擅长运用"山地运动战"。他在指挥钢七军时,常采用"诱敌深入、两翼包抄"的战术。
1946年泗县战役,他故意示弱,诱使山东野战军主力攻坚,再以预备队侧击,几乎重演台儿庄战役。但这种战术依赖地形和情报,一旦被对手识破便会陷入被动。
傅作义则以"守如磐石、攻如闪电"著称。他在35军推行"三三制"战术:每个步兵班配备3支冲锋枪、3枚火箭筒、3颗反坦克手雷,这种配置在解放战争初期具有极强的突击能力。
1947年涞水战役,35军101师仅凭一个团兵力,便击退华北军区4纵的进攻,其火力密度令我军瞠目结舌。
士兵素质
桂军士兵多来自广西山区,吃苦耐劳、枪法精准。据《桂军抗战亲历记》记载,钢七军士兵平均每人每天能负重30公斤急行军50公里,这种体能在山地作战中优势明显。但桂军缺乏重武器操作训练,1949年衡宝战役中,缴获的美制M1A1榴弹炮竟因无人会操作而被遗弃。
35军士兵则以"绥远汉子"为主,擅长骑射和雪地作战。傅作义在河套地区推行"屯垦戍边"政策,士兵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这种"兵农合一"的模式培养出极强的生存能力。但长期的艰苦环境也导致35军士兵文化水平较低,1948年新保安战役中,被俘士兵竟有40%不识字。
结语
从上面的对比来看,我们会发现两支部队各有优劣:钢七军在山地作战、士兵韧性上更胜一筹。而35军在火力配置、机动能力上占据优势。
但如果真要做个比较,我觉得还是傅作义35军更胜一筹,尽管35军的士兵文化水平低,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打仗的能力。
但郭景云败就败在太骄狂,不仅听不进下属建议,还和其他的部队长官搞不好关系,导致关键时刻,人家撒手不管。
不过傅作义的35军的"机械化突袭"战术,对我军的影响很大。1951年,志愿军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在参观35军遗留的装备时说:"傅作义的摩托化战术,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战争的雏形。"
这种理念后来运用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成了我军快速穿插战术的源头。
当然,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装备或战术技巧,而是人心向背。一旦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任你有千变万化通天手段,也终将失败!